李勇刚:中华文明是文化自信的充沛底气

李勇刚:中华文明是文化自信的充沛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重要论述,指明了文化自信对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当前,在万众一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历经五千多年漫长岁月而传承至今的中华文明,能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基于悠久历史的充沛底气。

中华文明是文化自信的充沛底气

这份充沛的底气,立足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连续性。

作为世界上唯一同根同种且以国家形态持续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不论在文化价值、制度体系还是社会结构上都没有出现大的断裂。环顾历史不难发现,中华文明并不是诞生最早的文明——我们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五千多年,而其他文明有的产生于距今六七千年前。但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一脉相承,绵延至今。而其他的文明,尽管曾辉煌一时,却都中途断了线,有的成为永久之谜,有的成为千古之憾,化作和现在没有什么关系的死的文物,只能在博物馆中被人欣赏或凭吊。因此,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说:“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

不过,强调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并不意味着其一直平稳发展,线性上升。中华文明在历史上有高峰也有低谷,甚至一次次面临生死存亡的挑战。而中华文明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不断迎接挑战,战胜危机,通过螺旋式上升,一次次走向新的辉煌,从而在悠久的历史中整体延续着中华文明的元气与生机。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中国古老的大门,国人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文化层面进行深刻反思,甚至一度陷入文化焦虑与文化危机。在此危急之时,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之后,正如十九大报告所说,“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更是在实质平等的基础上奠定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使中华文明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一个古老文明应有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