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文化与中华文明传承(2)

家书文化与中华文明传承(2)

摘要:中国家书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中国传统家书信札,上至军政要事,下至儿女情长,横至天文地理,纵至朝代兴亡,记载了人间的喜怒哀愁,刻录了世事的炎凉兴衰。

家书是亲人间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情感载体,是一种感染力极强的鲜活文本,无论是闲坐屋檐下的漫漫长文,还是置身烽火壕堑中的寥寥数笔,都是一份拳拳思念、一份殷殷嘱托、一份浓浓牵挂。家书抒发情感最直接最酣畅最透彻,被西方人称之为“最温柔的艺术”,铺一张白纸、修一方尺翰,是我国古代文人表露心绪的最佳形式;展一方徽宣,写一帧信札,是我国传统士子寄寓乡愁的有效渠道,“鱼传尺素”“鸿雁传书”“目断鳞鸿”,代代相因、世世相袭,久之升华为中国乡土文明重要维度的家书文化,沉积为融亲情、乡情、友情于一体的独特民族文化现象。仅就中国古代和近现代而言,众多志士豪杰的临终绝笔,大量文人墨客的千古绝唱,无数黎民百姓悲欢离合的浩叹悲歌,大都以家书形式流传后世铭示今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这些墨迹长存、余温犹在的经典诗词,既是先贤心系桑梓、寄情亲人的生动书写,也是后人珍视美好情感、滋润干枯心田的文化镜鉴,正如清代学人陈康祺在《郎潜纪闻》一书中写道:“读其集中家书数篇,语语真挚,肝肺槎牙,跃然纸上。”从古至今,家书始终被视作传递情愫和信息的纽带,无论你身在何处,修一封家书,报一句平安,不仅可以化解千里之外家人的担忧挂牵,而且能使家人安心宽慰,尤其是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家书的情感价值更显得弥足珍贵。

家书,通过古代文人们的装点状绘,从表达情意、交流思想的专属中,逐步递升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形态,成为泽被后世的瑰丽文化遗产。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以书信文体直抒胸臆地表达政治主张和变法态度,成为垂范后人的政论经典;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以信函形式酣畅淋漓地倾诉对裴迪的信任和欣赏,成为有唐一代的散文名篇;怀素的《苦笋贴》,以信札体裁彰显书法作品字圆锋正、行云流水的线条美感,成为万世学书的重要摹本,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一部中国家书史就是一部艺术史,那些用奇妙方块字书写在特制信笺上的作品,其文采、线条和纸张的完美结合、浑然天成,不啻为一幅幅艺术佳作和文学精品,浏览和欣赏中国古代优秀家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亲近,更是一种美的享受。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