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文化与中华文明传承(3)

家书文化与中华文明传承(3)

摘要:中国家书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中国传统家书信札,上至军政要事,下至儿女情长,横至天文地理,纵至朝代兴亡,记载了人间的喜怒哀愁,刻录了世事的炎凉兴衰。

令人遗憾和忧虑的是,自从现代通讯技术广泛应用之后,特别是伴随互联网覆盖全球广布诸域,视频电话、QQ、短信、微信、电邮几乎成为家庭成员沟通信息、交流情感、保持联系的主要方式,人们只需轻启纤指,接通视频、拨动键盘,相互间便可声情并茂地诉说心曲、互道衷肠。而传统家书却式微边缘,家书文化正面临着衰败消亡的严峻情势。诚然,互联网这种现代通讯手段,不仅实用而且快捷,打破了家人亲友间的空间阻隔,缩短了人们的时间距离,但毕竟不是所有的亲情友情都能通过键盘敲打出来,也不是所有的感激感念都能通过手指的滑动传给远方的亲朋,正如社会学家们所担心的“互联网越来越损毁着家人交往的质量和品位”,于是我们不能不警觉和预防网络对传统文化积累功能的稀释和摧残。不难想象,通过网络隔空进行的对话沟通,昔日尺牍信札中真挚的感情、熟悉的字迹、质朴的语言,都被程式化的简单符号所代替,而这些网络符号转瞬即逝、难以恢复,即使个中有时也能迸发出智慧火花和闪光言语,但难以完整保留长久珍存,昔日笺纸精美、文字秀逸的家书被不断重印、传抄、引用,而其中的精华不再作为文化财富传承下来。浮躁的时代吁求心灵的沉稳,亲情的疏离呼唤家书的复归,当今时代我们既需要现代网络的迅疾和轻灵,更需要书信文化的和缓与温情。

笔者不是一个抗拒当代科技的抱残守缺者,倡导弘扬书信文化旨在提醒人们应密切关注和直面正视这样一个客观事实:人类社会的进步既体现在科技方面,也表现在人文领域,且后者更具有本质意义。如果只重视技术而忽视人文,则人类所特有的感情和理性,固有的思想和意念将统统被漂白和异化,最后毁弃的将是人类经过长久辛劳累积起来的所有智慧成果。世界上许多优质文化消失的教训告诫我们,现在已经到了警惕和防范包括书信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遗产断层毁弃的时候,因为纸质书信早已淡出很多人的视野,而对“新新人类”、对80后、90后来说,书写家书无疑是一个难以理喻的陌生概念。

中国历来就是一个重亲情重友情重乡情的人情社会,书信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表达国人情感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无论是名门望族,抑或是山野村夫,从他们内心深处自然流淌出的甘泉所挥洒而成的优秀家书,历来是传统文化殿堂中的珍奇瑰宝,从这个意义上讲,家书不应成为尘封的话题,更不应成为被淡忘的记忆。在后工业化迅猛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否认互联网通讯手段的方便实用、灵活高效,更不否认信息化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态导入一个全新境地。但是,也必须认识到家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是网络所无法替代的,这就要求我们应慎终追远、固本强基,一方面竭力抢救和全力保护家书文化,在全社会积极倡导手写家书,让温情暖意抚慰纾解疲惫而躁动的都市心灵,使家书文化成为国人时下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另一方面,引导和鼓励青年学生把书写家书与运用高科技有机结合起来,将手写的“微家书”通过互联网传输给长辈、亲人和友朋,以最快捷最便利的现代通讯设备送上书写者最真诚的祝愿和最美好的祝福,使以“专此布复、恭请金安”为表征的家书文化在信息化时代不断复兴,为进一步弘耀传承中华文明培土沃基。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