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娜:面向世界传播中国话语

杨娜:面向世界传播中国话语

在过去短短30多年间,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摆脱了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但是,在国际上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讲好中国故事,我们现在还缺乏发言权,在国际传播和舆论引导能力中仍处于弱势地位。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个国家国际话语权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体传播能力的强弱。我国媒体应该积极作为,在内容、传播、技术等层面进行探索,遵循跨文化传播规律,拓展多种传播渠道,确保语言翻译的准确,发出自己的声音,消除“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负面影响,在国际环境中占据话语体系的制高点。

遵循跨文化传播规律,提升话语信息量与解释力

有一段时间,我国的对外宣传话语政治色彩偏重,以至于西方受众对于我国官方的话语体系感到不理解,甚至是不信任,这成为我国国际话语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在当前国际传播过程中,基于中国政治话语的特有属性,更需要注重跨文化传播规律,对其中的要义做进一步的阐述与解读。

遵循跨文化传播规律,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也意味着,我国媒体在讲述中国故事的同时,也要注意跨文化传播规律,使用外国受众易于接受的方式,使故事更加生动并兼具感染力。在这方面,我们有成功的例子,2015年10月27日新华社在其官方twitter上发布《十三五之歌》,被称为中国官方的Rap“神曲”,动画按照“十三五”是什么、谁制定、怎样制定等逻辑顺序,以民谣的形式介绍了中国的“十三五”规划。据媒体统计显示,该动画上线后,在国外网站的访问量十分可观。英国《每日电讯报》称:“《十三五之歌》欢快而生动地歌颂了‘十三五’规划,甚至包含一些幽默的内容。这种方式似乎更能深入年轻和时尚群体。”《十三五之歌》的走红,正是实现国际传播效果的一个较好范例,即在报道形式和话语语态中寻找创新突破,使文化异质群体更好地理解并接受中国声音。

积极参与国际报道,以中国视角讲述外国故事。对于外国受众而言,如果直接讲述中国的事情和主张,对方可能不感兴趣,因为绝大部分人更关注自己身边的故事。正如某些学者所言,我们也需要改变部分传播方式,将自己的历史观、世界观、价值观融入到外国故事中,达到传播中国声音的目的。比如在“朴槿惠赢得韩国大选”的报道中,基于中国的视角,不仅介绍了她是“首位女总统”、“朴正熙之女”、其内政外交主张等“标签”外,还特别介绍了她对《三国演义》《中国哲学简史》等中国文化的关注,这种方式就是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在别人的政治故事中,将“坚毅”、“包容”、“中庸”的中国价值观嵌入进去,达到一定的传播效果。

加强学术研究成果支撑,挖掘内容深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到,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在这方面,有些西方媒体的经验值得借鉴,比如英国广播公司(BBC)在“英国脱欧公投”事件的报道中,除了动态消息、现场连线外,还邀请了四位不同领域学者做客演播室,同时视频连线了苏格兰西敦巴顿郡、伦敦朗伯斯区等地方的学者,即时点评地方投票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差别,并在第一时间播发了预判消息。西方国家政府和媒体,经常邀请学者参与重大社会问题的分析评论、议题设置和讨论。我国媒体在国际舆论的报道中,可以借鉴西方媒体的传播经验,大量引入权威分析机构和学术智库,用创新的表现方式,增强学理支撑,主动设置议题,提高关键信息的可信力、解读力、引导力。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