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张力:十八大以来教育体制改革宏观政策解读(6)

二、新世纪前20年教育体制改革基本格局和政策导向

与世界各国同期数据相比,2015年我国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以及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均已处于中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到2020年,将会稳居中高收入国家行列。但是实事求是地讲,我国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同发达国家、高收入国家、经合组织成员国相比,还有很明显的差距。尤其是高等教育,很多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80%,部分国家超过百分之百。因为它们毛入学率的分母是某一年龄段人口,而分子是不分年龄的所有在校注册生人口,这样一来,很多超龄的学生都能够进入高等学校系统学习。我们看到,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与中高收入国家可以平起平坐的成就,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多的潜力可以挖掘。在这个问题上,我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谈一谈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到2020年前主要抓什么事情,我们已经做了什么事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是寄予厚望的。在某种程度上,这个规划纲要是一个凸显改革意图的纲要。所以在第三部分通过六个章节来具体部署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现代学校制度的改革、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和教育对外开放相关体制机制改革。

(一)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

建国以来,大中小学的在校生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大中小学的在校生结构,就像倒置的图钉一样。到了世纪之交,变成了金字塔形。再到2015年,就已经是正梯形了,顶部显著变宽。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已经达到3600多万人,高中阶段4037万人,中间的差距显著缩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入高等学府深造,无论是高职院校、本科院校,还是自学考试和成人高考院校。总而言之,大家的学习机会越来越多。

展望2030年,高等教育的在校生规模肯定会超过高中阶段的在校生规模。即便中职院校招收一部分超龄学生,比例也不会太大。总而言之,高中阶段的在校生规模基本稳定,但高等教育的在校生规模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而不断扩大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到2050年可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国家现代化奠定良好基础。我们可以设想,2030年的大中小学在校生结构也许是个柱形,2050年就可能是一个倒梯形。显然这个倒梯形不是单纯由应届毕业生所构成的,而是更多的往届毕业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收入方式,甚至不同学历背景的人都重新回到高等教育系统中学习。

现在,我国网络本专科注册生已经达到670万人,居世界第一,超过了高等教育大国美国。我国整个高等教育规模已经达到3600万,将来还会扩大,恐怕没有哪个人口大国能够在短期内赶超我国。目前,我们正在由人力资源开发大国迈入人力资源开发强国的行列,教育结构体系也会呈现出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三股源流都有不同的上升通道,并且相互包容的新局面。我国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图是2014年由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人资社保部、农业部和国务院扶贫办六个部委联合认定的,着眼于当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跟其他教育的连通,实际上已经勾勒出了一个中国特色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将来的学分银行、国家资历框架的建立,都会以这个体系框架图为蓝本向前推进。我国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就是按照这样一个大中小学结构的变化来推进的,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相互融通使得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更加具有整体性、协调性。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不久前,上海参加国际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取得了好成绩。这是一个诊断性的测评,测试15岁的男女学生在阅读、科学、数学素养方面的水准。哪些地区的教育出现了短板,可以通过这种测试进行诊断。测试的方式是掐头去尾的,去掉最高分、最低分,留中段。所以,如果一个地方的好学校占少数,而大部分都是次学校、烂学校,那么这个地区的整体教育质量就不会太好,在国际测评中的得分也不会很高。另外,教育质量测评也能使我们在阅读、科学、数学素养方面有长足的进步。哪个环节是短板?哪里需要加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不是开足、开齐?是不是有足够的合格老师?这些都可以在测评中得到体现。所以,我国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将是多维的,既能够参加国际水准的学业测评,也有针对本国国情设计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还有一个重要的检验标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以及国际职业技能大赛。将来,“中国制造2025”在国际经济分工中要处于有利位置,不打造能工巧匠的大国,我们就会很吃亏。在这点上,我们应该有足够的信心,因为中国从来不是鄙薄职业技术教育的国家。宋、元、明,加上清朝的前期,经济总量能够占全球的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不是靠读四书五经读出来的,而是靠手工业发展而来的。我们民间有大量的能工巧匠,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大量绝活手艺世代相传。有些陶瓷、丝绸工艺,即使现代工艺也无法仿制。这也说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复”很有讲究——中国原来兴旺过,现在才能叫复兴。所以,我们寄希望于我们的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成才创造更好的条件。

责任编辑:王莹校对:赵苇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