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禹:打开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四把钥匙(2)

杨禹:打开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四把钥匙(2)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是对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党、治国核心理念的一次集中表述,是对全面从严治党、对党的建设发展的一次系统梳理。如何全面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心杨禹研究员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深入解读。敬请观看。

一、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关系

第一把钥匙是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关系,“七一”讲话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一个最新的部分。

我们要读懂“七一”讲话,首先要总结在十八大以来的三年多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有哪些带有规律性的方法。这里我概括了四个方法,一共16个字,我认为这四个方法既是读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方法,也是读懂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问题导向。所谓问题导向,我认为并不是在一篇讲话中拿出一段、两段把问题讲一讲就结束了。问题导向关键在导向,是直面问题,提出最终的解决问题之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最好的学习方法并不是大家比着赛把总书记的讲话倒背如流,因为有时候我们倒背如流也不见得真正明白他为什么要这么讲。我认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最好的方法是既要读讲话原文,又要拿出更多精力来分析习总书记反复讲、重点讲的那些讲话所针对的现实问题到底是什么。

最近很多地方党组织在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时,都着重安排了对党章党规的学习,其中有些同志对怎么学还有困惑,想要探索新的方法也不得要领,那么他们最后是怎么做的?干脆学原文、读原文,有的地方还组织了党员手抄党章。我认为,这些读原文、甚至是抄原文的方式是有益处的,但是我们不能只限于这种方式,把原文读一遍、抄一遍,学习就结束了。我认为,我们在读原文后,还应该结合原文讨论很多问题,这些讨论本身也能帮助我们借助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借助党章党规去认清问题,同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我认为,判断大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是否学得到位,一个很具体的标准就是看大家在自己的工作中、在解决问题时,是不是能够将问题导向作为一种习惯。

第二个方法是前后关联。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一次一次地讲,但是我们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学,我们可以找到习近平总书记每次讲话中的关联。比如,在讲同一个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讲话与他在三年之前的讲话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他当了总书记之后的讲话和当总书记之前的讲话的关联;再有,在同一个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与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之间的关联;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完讲话后与随之出台的政策之间的关联;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与党章党规之间的关联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关键。

我举一个例子。2016年5月至7月,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十三五”这个关键词,三次到地方考察调研,虽然他在每一个地方都没有提到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但是他在这些地方所传递出的信号不仅与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内容有关联,而且我认为他在这些地方的考察还能帮助我们读出更多的内容。

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期间去了两个地方,他既考察了浙江省省会(杭州),探讨了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怎样进一步协调发展,又到了浙江相对落后的城市之一(舟山),探讨了一个局部落后的地区怎样加快发展。这两类问题既存在于浙江,也存在于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在浙江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还考察了两个企业,一是长宏国际船舶修造有限公司,二是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我们希望“互联网+”有更大的发展,但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讲,未来五年并不是完全依靠“互联网+”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因此以重化工业为代表的传统支撑动力不能被简单地扔掉,而是应该使其完成转型升级。我们也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并没有针对浙江在未来五年内的经济发展速度作过多的讲话,这也是因为浙江在“十三五”期间,将经济发展速度保持在合理的区间并没有大问题,虽然也会有压力,但这并非其主要矛盾,其主要矛盾是一些社会问题以及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到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关于五大发展理念的一些影子。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调研,第一次将精准扶贫概括为“六个精准”,即“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讲了很多内容。有的同志说,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观就是精准扶贫,我觉得不尽然。2015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习近平总书记说:“回顾中国几十年来减贫事业的历程,我有着深刻的切身体会。上个世纪60年代末,我还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陕北一个小村庄当农民,一干就是7年。那时,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我当时和村民们辛苦劳作,目的就是要让生活能够好一些,但这在当年几乎比登天还难。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我们看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观,可以在这几十年中找出一些关联。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到16岁时就到梁家河插队,作为一个年轻人体会到了穷是什么滋味;1982年,习近平到河北正定担任县委书记,开始领导一线的扶贫工作;1988年,习近平到福建宁德工作,1992年出版了《摆脱贫困》一书,这时,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观就有了,他针对福建宁德的特点,重点讲了扶贫当中要因地制宜,“因地制宜”这四个字他一直带到今天。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阜平调研,去了两个最穷的村,对于这里的扶贫、脱贫工作,他强调一定要因地制宜。所以说,习近平总书记的因地制宜的思想是贯穿始终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针对浙江经济内生动力比较强的特点,那期间他在讲扶贫时讲的最多的就是自力更生,变输血为造血。“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十三五”时期的阶段性任务,重点强调了精准扶贫。

通过梳理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观实际上是12个字:因地制宜、自力更生、精准扶贫。这12个字的含义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和2015年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中都有所体现。所以我认为这12个字才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观的整体。

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吉林考察时重点讲了国企改革的“三个有利于”,这也是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责任编辑:张一博校对:余永峰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