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燃:与残疾人一起成就“追梦人生”

李浩燃:与残疾人一起成就“追梦人生”

帮助残疾人的事业没有终点,需要进一步完善残疾人设施,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关爱、帮扶残疾人的氛围,给残疾人提供更宽广的舞台

“大写的棒!感觉太激动了!泪流满面,泪流满面。”“最棒的中国军团!每一位运动员都值得尊敬!”“他们才是真正用尽了洪荒之力!请给他们多一些掌声!”……里约残奥会落幕之际,中国代表团以辉煌战绩定格历史瞬间,网友纷纷留言,抒发内心难以抑制的敬佩和激动。

的确,最是拼搏动人心,更何况是在每一个瞬间都令人感动的残奥赛场。在本届残奥会上,中国运动员身残志坚、奋勇争先,靠顽强的意志品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中国代表团共有307名运动员参加17个大项、328个小项的比赛,以绝对优势赢得金牌榜、奖牌榜双第一,并在轮椅竞速、轮椅击剑、皮划艇等项目上取得长足进步,堪称历史最佳成绩。从雅典到北京,从伦敦到里约,正如国外媒体评论,中国运动员再一次“主导”了残奥会赛场。

残疾人运动员征战竞技体育,本身就意味着需要比一般人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完成残奥会三连冠的乒乓球选手冯攀峰,初练乒乓球时冬训没有暖气,坐着铁圈轮椅,手脚都是冻疮;成就残奥会“十金王”的游泳运动员许庆,每天都要游1万米。尽管他们很难上新闻头条,也没有郎平、马龙那样家喻户晓,但他们在体育精神层面所抵达的境界,是完全一致的。

残疾人参与竞技体育不仅要克服特殊困难,同时也面临着更高的健康风险。举重运动员崔哲因小儿麻痹留下腿部残疾,参加三届残奥会都曾遭遇甲亢的侵袭,却依然勇敢坚持。9月17日,伊朗运动员巴赫曼·哥巴内扎德在C4级公路自行车赛中意外跌倒受伤,送医途中突发心脏骤停、不幸离世,为残奥会留下了永远的遗憾。在永不言败、挑战极限的背后,残疾人运动员的每一份付出、每一滴汗水,都值得我们起立鼓掌。

“残奥会给了一个梦让我去追,这样的‘追梦人生’挺美妙的。”刚满14岁的游泳选手徐佳玲5岁时因车祸失去左臂,是游泳让她重新找寻到人生的意义。体育不只是为残疾人打开了一扇实现价值的崭新窗口,也是目前残疾人康复的重要手段。体育甚至能带来“奇迹”:中国女子轮椅篮球队的一名队员,在经过多年的轮椅篮球训练后,原本瘫痪的双腿竟然有了一些知觉。参与体育运动,如同获得一次重生,让无数残疾人重燃生命的火焰,重树生活的信心。

应当看到,中国运动员在残奥会上之所以能屡创佳绩,一方面是系统支撑完备、训练选拔科学,而深层次原因则在于,我国致力于不断改革创新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理念和模式,通过打造以康复、共享为底色的体系,联通了残疾人康复与专业体育训练。目前,全国范围已有34个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在残疾人当中开展体育康复也日益普及。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正成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有8000多万残疾人,涉及两亿多家庭人口。“解放他们自己,也解放他们的家庭”,正如中国残奥代表团团长张海迪所言,怎样进一步完善残疾人设施,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关爱、帮扶残疾人的氛围,给残疾人提供更宽广的舞台?这些问题,无疑需要继续思考。激发“我们的霍金”与培育“我们的乔布斯”同样重要。

“这里有的不只是感动,还有温暖和力量。”奥运会官微发布的一则微博,映照着残奥事业所蕴含的独特价值与魅力。里约残奥会结束了,而帮助残疾人解放自己的事业,永远没有终点。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