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弘:北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路径和成效(3)

赵弘:北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路径和成效(3)

补短板:集中完善供给侧薄弱环节提升城市品质

北京治理城市病,要加快修补城市发展中的一些“短板”,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北京最明显的短板是交通拥堵问题。虽然近年来北京不断增加交通基础设施供给,但交通拥堵状况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随着人口增长,北京交通出行需求在不断增长;另一方面,交通的供给侧与需求侧也存在着结构性错位。对国外一些大都市研究表明,要保持一个城市的高效率运行,交通结构必须实现两个主导:一是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二是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以东京为例,其交通出行总量中,公共交通占87%,小汽车仅占11%;在公共交通中,轨道交通又占90%左右。

北京一直非常重视发展公共交通,但从城市运行实际结果看,由于未能实现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中的主导地位,而一般性的地面公交又难以满足市民高效出行的需求,从而诱发小汽车的过度使用,进而导致严重的交通拥堵。

解决北京的交通拥堵问题,必须建立适应国际大都市要求的交通结构,建立高密度、广覆盖的轨道交通网络,以提升轨道交通的出行分担率和城市交通效率。目前北京正在实施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到“十三五”末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提高到900公里以上。轨道交通建设时间长,投资大,特别是随着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的增加,运营费用也在大幅度增加,给政府财政带来很大压力,需要加快探索市场化投融资机制。从全球看,香港在轨道交通投融资方面做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形成“轨道交通+沿线土地”捆绑式开发模式,用沿线土地增值和物业收益来平衡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成本,两者形成互馈机制。北京借鉴香港经验,需要对土地“招拍挂”政策进行创新,探索新的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出让方式。比如,可参照深圳做法,由市政府以土地作价出资方式将轨道交通沿线部分土地出让给轨道交通建设运营主体。

北京破解城市病,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还必须加快修补公共服务短板。近年来,北京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供给显著增加,但很快被增长的人口所稀释,“入学难”“就医难”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郊区公共服务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进一步分析,北京的某些公共服务供给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满足全国性需求的特点。最典型的是医疗卫生服务。在北京三级医院每天接诊的患者中,平均有70万左右来自北京以外的省市,进一步加剧了首都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矛盾。北京需要进一步创新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加快社会资源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增加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探索中心城优质公共服务向郊区转移延伸的体制机制和模式路径,提高郊区的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水平。

修补生态环境短板,也是北京治理城市病的重要内容。北京需要加快构建强有力的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机制,比如健全领导干部考核机制,更多地突出生态文明和低碳发展导向。同时,要深化京津冀及更大范围的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探索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等。《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一批环首都国家公园,这对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战略价值。推进环首都国家公园建设,需要协调解决好跨区域保护性开发、建设和管护资金来源以及区域内居民生计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需要做好制度供给,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作者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