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家网评论丨汉字的古今同脉是民族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的根基 (2)

宣讲家网评论丨汉字的古今同脉是民族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的根基 (2)

核心提示:文化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各国的竞争实质是文化的竞争。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是在与其他文化的比较中得出的,有着深刻的理论和历史根据,更有着当代实践的证明和现实的生命力。我们的认识越深入自觉,行动就越坚定有力,就越能发扬光大中国文化,建设文化强国。

中国文化优秀,博大精深历久弥新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灿烂辉煌,中国文化一脉相承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四大古老文明中唯一连绵不绝传承至今的一个,而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等古文明都已失传断绝难寻踪迹。如今那些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人们的文化,都已与古老文明没有任何关系。造成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存亡不同的命运固然有着多种原因,但文字本质和演变的不同是其重要方面。

世界一切文字的起源都与图画密切相关,但图画不等于文字,文字的发明和使用才是文明的真正标尺,一种文明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字,就很难生存下来。其他古老文明正是因为没有发展出文字或是文字处于低级阶段没有演变到取得生存和适应能力地步,所以很快就衰落失传,后继无人至今难解。现在的西方文明都采用拼音文字,它们和各大文明古国没有任何关系。中国古老文明发展出完善的象形文字,从古至今一脉相承,虽经金篆隶楷行等一次次转变,却是魂根不变愈益丰富健美,如今显得越来越有生命力。汉字作为象形文字,时刻新陈代谢,能够与时俱进,它字意稳定丰富,组合自由多样,存字汰词,常组常新。我们今天的常用字,也差不多是古代就有的常用字。古词汇的废弃不是汉字的废弃,所以我们很容易看懂几千年前的古代文献,古人许多精美的诗词歌赋及文章中的名言警句更是仍然活跃在今天,人们信手拈来一看就懂,直接引用获益多多。现代汉语在言文基本一致后的书中就更加好懂。可以断定几百年后的中国也造不了几个新字就能适应科学发展,足以应付知识爆炸。由衷感谢先民创造汉字为我们留下了既十分简洁又无限丰富的发展空间。而在拼音文字那里,千百年前的词汇可能多数都死亡了,字母也许没变人们可以念出但并不理解它(由此更证明一种文字易读易写易输入机器并不是最重要的,而大脑易于辨认记忆理解才是最重要的),能看懂几百年前著作的人是极少数,现代报纸有的每天还要注上生词才能让人看懂。

字形稳定古今同脉的汉字不仅对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承、而且对国家的巩固统一也有着极大的意义。为什么世界上每年都要消失十几种语言?因为它们都没有形成文字,声音是即逝的易变的!字随音走的拼音文字有易读(不一定易懂)的特点但也就难免易变易分易消逝的命运。为什么欧洲面积和中国差不多,人口比中国少得多,古代也曾有过统一的帝国和语言,却最后分裂成几十个国家,演变出几十种语言?因为在拼音文字中,声音的易变性使得字随音变极易分化,语言的分裂引起国家的分裂,国家的分裂又引起语言的分裂。这种循环在欧洲和其他地区已经多次出现。语言是人的精神存在精神基因,语言影响人的思维和情感,可能只有消灭其语言才能真正消灭一个国家和民族,语言和文字是人们真实的历史的展示。相信欧盟今后语言的统一更比经济、政治、金融、外交、军事的统一困难得多,何况现在已经出现了相反的苗头。而汉语音随字走以字正音,音变字不变,使得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作为一个巨型国家而存在,即使分裂时期对立朝代之间语言文字典章制度即文化也并没有多大不同,这就最终促进了重新统一。汉语有几百几千种方言似难沟通,如果是拼音文字就会产生几百几千种语言,出现无数小邦小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汉字是最值得我们珍视和自豪的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魂根和基因。正是汉语音随字走“书同文”而不是字随音走“书同音”,才使中华文明代代相传绵延不绝生机旺盛,才使中华广袤国土亿万人民长期保持统一而分裂者终归失败。广东人北京人可能听不懂一句对方方言,但写出来后就能交流和各自纠正自己。如果字随音走中国出现几千种语言!那就分裂容易交流难了!汉字不仅是我们智力开发的工具,更是促进国家统一和人民团结的利器。汉字的这些特点和伟大作用可能很多人不知不懂,有必要论证宣传和加以强调。

正因如此,我们中华民族才文明绵延,文化发达,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群星灿烂巨人无数,广大劳动人民和古圣先贤在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军事、农业、数学、医学、工程等各领域,都留下了浩瀚典籍和名篇巨著,发展着中国文化,影响着周边国家,推动着社会进步,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长期居于领先的地位。据不完全统计,留存至今的书籍尚有8万余种之多。我们无法按经史子集的分法细述详证,只能以某些领域举例说明。比如,在历史学方面,对历史的重视和历史记录的完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很好的制度,在世界上也是唯一的。我国的历史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完整丰富。史部收录史书,就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各大类又分若干属。再以正史为例,我国很多新朝代建立之后,都要修史,总结前一代的兴亡得失,这便形成了今天的二十四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五帝”时代、下迄明末的长达四、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使我国历史得以清晰化连续化。要真正了解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来龙去脉,深入了解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重温历史人物的风云事迹,研究历史上典章制度的沿革变化,就不能不去读“二十四史”。在世界各文明古国中,像中国这样重视历史的国家绝无仅有。在军事上,中国不仅有中外驰名的《太公六韬》、《孙子兵法》、《司马法》、《尉缭子》、《黄石公三略》、《李卫公问对》等军事理论著作,更有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的无数战神良将。在近现代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捍卫国家主权、保卫领土完整的战争中,更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人民英雄和伟大将帅。中国文学艺术的星空,也是群星闪耀,各朝各代都有独具特色,有些甚至是后世难以企及的艺术形式和青史留名的大师巨匠,如春秋时期的《诗经》(整理者孔子)、《楚辞》(代表人物屈原、宋玉),汉朝辞赋(代表人物司马相如、枚乘、张衡等),魏晋散文(代表人物竹林七贤等),唐诗(代表人物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宋词(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等),元曲(代表人物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明清小说(代表人物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等)和笔记(代表人物袁枚、纪晓岚等)等,数不胜数无法列举,像中国如此之多的文学形式和大师巨匠可能在世界上也为数不多,也许只有词约意丰的汉语才能如此!以四大发明等为代表,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和工农业生产上也非常发达,对世界文化有着与我们文明古国和大国身份相称的重大贡献和深刻影响。中国文化的优秀是我们值得无比自豪和永远学习的,这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和宝贵遗产,值得我们大力继承发扬,中华崛起是向我们历史地位和现实责任的回归,我们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责任编辑:李梦柯校对:李丹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