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如何加强教育经费保障?
提高教育经费保障水平,还是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下工夫,确保教育投入总量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适应、教育投入结构与教育布局结构变化及教育发展规律相适应、经费使用效益与实现首都教育现代化目标需求相适应。
一方面是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机制。依法增加政府投入,各类学生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逐步增长。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市级教育经费统筹能力。增量经费主要向财力薄弱区、人口导入区域、薄弱学校倾斜。完善税收减免、金融扶持和政府奖励等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积极捐赠,提高高等学校积极争取社会捐赠的意识和能力。
另一方面是提高教育经费管理使用效益。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探索创新经费投入方式,进一步提升经费投入政策的科学性和资金使用的效益。加强预算管理规划性,根据重大项目规划建立教育经费中期财政规划。加强预算编制质量管理,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和水平,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完善教育财政咨询制度,增强经费分配的科学性。建立健全学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强化内部控制建设,规范学校经济行为,防范财务风险。在高等学校试行设立总会计师职务,提升经费使用和资产管理专业化水平。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完善经费和资产管理使用效益的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绩效拨款制度,强化绩效导向的经费分配和管理制度。实施学校“阳光财务”工程,建立财务信息公开制度,继续推行收费规范公示制度。落实和完善各级各类教育资助政策,精准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32.今后五年,北京将怎样统筹配置教育资源,以实现教育空间优化布局?
教育资源空间布局是关系城市人口分布、城市整体规划和区域发展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因素。“十三五”时期,北京市要坚持优化城区、强化郊区的原则,推进教育资源空间布局调整,充分发挥教育对人口分布的引导作用、对城市规划的支撑作用和对区域发展的引领作用。
一是基础教育均衡配置。结合首都人口迁移聚集分布趋势和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强化市、区(县)政府科学统筹配置力度,促进中小学教育资源在区域内和区域间均衡配置。严格执行办学条件标准,确保城市新建小区配套中小学建设达标。依托名校继续推进名校办分校,在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新建改建一批办学条件好、教育质量高的学校,满足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要求。
二是职业教育协调配置。加强北京市职业教育专项设置规划,调整职业学校布局与产业布局相协调。推进职业学校与行业、产业、企业的合作,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推进京津冀区域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牵头建好京津冀交通职教集团。
三是高等教育优化配置。形成与京津冀区域空间布局相协调,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与首都城市发展需求相结合的首都高等教育资源空间布局。制定拆迁补偿、专项资金支持和奖励等政策,推动首都高校积极调整教育资源空间布局,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沙河和良乡高教园区建设。
33.未来五年,北京怎样培育“互联网+教育”的新型发展形态?
“互联网+”深刻影响着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整合,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为实现教育公平与卓越创造了有利条件。首都教育要积极借助“互联网+”,优化教育管理水平,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建立开放、多元的在线教育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教育与互联网深入融合,培育“互联网+教育”新型发展形态。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综合支撑能力的性能提升工作。实施北京教育信息网的升级换代与优化,研究并推广无线网络教育教学应用规范,为各类应用提供安全、优质、高性能的运行通道和平台。
二是提升教育管理服务的信息化水平。整合优化已有业务系统,建成贯通市区,衔接各级各类教育机构,集政务公开、在线互动、资源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首都教育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提升首都教育信息管理与服务水平。
三是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利用信息技术助力教学改革,探索实践“微课程”、“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型教学模式。持续推进北京数字学校、数字化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设,继续整合中小学名校名师资源、电子教材及各类企业优质资源,进一步丰富完善教育资源供给体系。加强各级教育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的实践技能培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