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现代:中华文明的伟大转型(2)

走向现代:中华文明的伟大转型(2)

中华文明现代转型不断推进的成功经验

中华文明在世界原生性文明中是唯一没有中断、至今仍然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文明。以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多民族统一体为载体,中华文明这样一个古老文明在67年的短暂时间里成功推进了现代转型,这无疑是一个奇迹。尽管仍可听到一些责疑的杂音,但众多国内外学者都不约而同地在探究中华文明现代转型如此成功的原因。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外有强敌、内有纷争,缺乏心理准备的一些人开始觉得中国事事不如人,丧失了自信、陷入了迷茫。在师法别国时,这些人时常显得无所适从,甚至因此而屈服于西方文化,对西方人所倡导、鼓吹的东西常常饥不择食、囫囵吞枣,丧失了主体性。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成功推进,当归因于我们坚持了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的主体地位,重新树立了中华文明的自信心。以此为根基,我们在积极消化和吸收世界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制度生产的各种优秀成果以充实和提升自己时,就能始终不渝地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既不自我封闭,又不随意盲从;在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就能既排除对待本国历史与文化的种种虚无主义, 又避免盲目排外的民粹主义,对于先辈留给我们的各种文明成果,在实践的基础上重新加以审视,经过深刻的反思进行改革与创新,从而使历史的中国一步步发展演变为现今的中国,使古老的中华文明一步步发展演变为现代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是世界文明史上罕有比匹的浩大工程。这是一个实现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传统农民在短短数十年中转型的宏达工程,它需要将传统农业国转变为现代工业国,需要将文盲、半文盲众多转变为人们普遍接受现代教育,需要让几亿农民走出农村、进入城市,需要让仍然留在农村的农民转变为现代农民。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需要投入多么巨大的资本?需要动用多么巨大的资源?众多先行实现了现代转型的国家,也面临过类似的问题,当然,规模要小得多。它们的资本原始积累,一是通过对本国农民进行无情剥夺;二是通过对殖民地进行血腥掠夺,包括奴隶买卖和奴隶制劳动的恢复。中华文明原本就是农业文明,它不容许对农民进行无情剥夺,因为剥夺农民就挖掉了它的根基;中华文明也不可能对殖民地进行血腥掠夺,因为既无那样的条件,也违背中华文明信守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准则。为了实现中华文明现代转型,中国共产党成功地促使中国农民利用他们所拥有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自觉投身于现代化进程,不当阻力而当动力,没有成为受损害者而成为现代化的受益者;同时,我们打开国门、走向国际市场,积极引进外国资本,以弥补国内资本的不足。孙中山1918年在《实业计划》中雄心勃勃地提出,要用世界之资本主义成就中国之社会主义。今天,我们看到他的这一构想终于成为现实。

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成功推进,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的。中国共产党能够使现代与历史彼此贯通、将中国与世界彼此连接,能够对中国同时并存的各种矛盾进行有效化解。中华文明在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因为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呈现农耕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并存的格局,东部、中部、西部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城市与乡村发展不平衡,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中,中国共产党对各种社会力量进行有效整合,努力处理好现代转型中资本、土地、劳动力、权力等的相互关系,处理好各产业、各地区、各民族、各阶层的相互关系,通过统一筹划使各要素与各方面相互协调、彼此适应,形成优势互补,使社会转型与发展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充沛的活力。中国共产党还能集聚中国各种积极因素,共同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应对信息、资本、技术、物资、人才全球范围的流动,应对国际分工与国际协作向纵深不断拓展,应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家关系、民族关系的新演变。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中持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带领中国人民勇于面对一切新的挑战,激发了中国人民旺盛的创造力,有效地防止和瓦解了各种破坏力。这无疑是中华文明向现代转型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正是中国共产党使中华民族既坚守主体性又勇于和善于吸收人类文明的精华,既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又实行积极的对外开放,为实现中华文明现代转型开辟了一条新路。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