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1937年10月,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黄道率闽北红军和游击队1200余名将士奉命下山参加整编,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投入抗日战争。
这时,黄道与陈清凤之间由革命友情发展为爱情,经过党组织批准,两人在江西省铅山县石塘镇结婚。为了使闽北红军游击队顺利改编为新四军,陈清凤全力协助黄道,日夜加班找干部战士谈心,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和宣传工作。1938年2月,闽北红军游击队离开石塘开赴皖南抗日前线。陈清凤还兼任新四军第三支队崇安留守处文书,协助留守处主任曾镜冰做了大量的组织和宣传工作。
1938年1月,黄道出任中共东南分局委员兼宣传部长、统战部长、新四军军分会委员和新四军驻赣办事处主任,并一度兼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不久陈清凤随调南昌,担任中共东南分局机关党总支书记、妇女部委员和新四军驻赣办事处文书。她一面协助黄道处理文书信件,一面做统战工作,动员青年参加抗日、参加新四军。陈清凤在黄道身边夙夜在公,既勤奋工作,又对黄道的生活百般关照,受到中共东南分局领导的赞扬。黄道在江西大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积极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协调抗战内部党派关系,参加保卫大江西的工作,成绩卓著,深为党内外所赞许。这里亦有陈清凤的一份功劳。
1939年3月,日军大举进攻南昌,国民党仓皇而逃。新四军驻赣办事处先后迁往江西吉安和上饶,黄道不再兼任办事处主任而调回皖南中共东南局(由东南分局更名)工作。3月25日,黄道由吉安经上饶到达浙江金华。此时,周恩来正以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公开身份,从重庆来到东南抗日前哨视察,由皖南新四军军部到达金华。陈清凤跟随黄道向周恩来汇报工作后,4月6日陪同周恩来先到国民党第三战区所在地上饶,后到国民党江西省政府所在地吉安。4月18日,在江西视察结束后,周恩来赶赴桂林,黄道夫妇则动身前往皖南新四军军部。4月20日,黄道途经铅山县河口镇时感到身体不适,住进大同旅社治病。国民党特务收买的医生假治疗之名,竟丧心病狂地注射毒剂。5月23日,黄道不幸“病逝”,时年39岁。临终前,他嘱咐陈清凤和身边的战友,要“革命到底,抗战到底”。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得知这一噩耗后,奋笔写了《纪念黄道同志》一文,对黄道一生的革命业绩给予高度评价,称他是“江西人民革命领袖,中共优秀的领导干部,马列主义的活动家,抗日的新四军的创造者之一”。中共东南局发出《关于追悼黄道同志的通知》。6月3日,中共福建省委冲破国民党当局的重重阻挠,在河口镇隆重举行有数千人参加的追悼大会,陈丕显代表东南局和新四军军部前往吊唁并致悼词。追悼大会后,黄道灵柩移葬崇安县长涧源。黄道蒙难河口镇之谜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真相大白,其灵柩也于1950年从福建长涧源移葬江西上饶革命烈士纪念塔旁。
黄道遇害时陈清凤已怀有身孕。从黄道被害现场到参加河口镇的悼念活动,从河口到崇安县长涧源村安葬,陈清凤自始至终以极其悲痛的心情守候在黄道身边,表达了她对黄道的深厚感情和真诚的革命情谊。
根据中共东南局的指示安排,由陈丕显和时任皖南特委青年部长的黄道长子黄知真(解放后曾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湖北省省长)将黄道幼子黄知深(解放后曾任横峰县县长、上饶市政协副主席)带回到皖南新四军军部,安排在教导队青年队学习;将陈清凤也接到皖南,任中共东南局机关党总支书记、妇女部委员,兼任党训班组织干事。
几个月后,陈清凤以中共东南局巡视员、妇女部特派员的身份,由皖南调往陈毅领导的苏南茅山抗日根据地工作。她紧紧依靠当地群众,积极做好党的组织工作和妇女工作,有计划地开展政权建设、扩大新四军和对敌斗争等项工作,发展和壮大了抗日力量。1940年1月,陈清凤在茅东县生下女儿黄知慧。
1945年10月,江南新四军主力北撤,陈清凤奉命留守茅山地区,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在此期间,她任中共茅东县天湖乡(今属常州市金坛区)党支部书记、乡长,并分管建昌区的一些地下党支部活动和领导圩外十字河地下交通联络站工作,在国民党反动派“清剿”的腥风血雨中艰难地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1949年4月,陈清凤在茅东地区发动和组织干部群众,破坏敌人的交通线和通讯设施,并对国民党地方部队进行攻心战,瓦解了盘踞在金坛后阳一带的莫虎松反动武装,缴获了他们的全部枪支弹药,以接应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解放全中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