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要立足当下着眼未来

精准扶贫要立足当下着眼未来

今年10月17日,是我国第3个扶贫日,也是第24个国际消除贫困日。作为扶贫日系列活动之一,由10.17论坛组委会主办的本次论坛,精心准备,内容丰富,共涉及异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健康扶贫、妇女扶贫、残疾人扶贫、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评估学术研讨、社会扶贫、电商扶贫、乡村发展与脱贫攻坚,和县域经济与精准扶贫等14个领域。

扶贫攻坚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一项重要任务,全国上下都按照中央精神和要求,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扶贫攻坚工作。而每个地区,每个村组,每户贫困家庭的贫困状况和贫困原因都不尽相同,造成贫困的原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原因。有的地区远离城镇且交通不便,城镇对其所产生的辐射带动效应较弱;有的则是贫困群众自身脱贫致富意识不强,安于现状甚至自甘堕落;还有的则是因为孩子上学、家庭成员生病等原因需要大额开支,从而造成因学致贫、因病致贫的情况。

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各地在实际开展扶贫工作过程中,一定找准造成贫困问题的症结,做到对症下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实效,将有限的精力、财力、物力用在刀刃上,提高扶贫效率和力度,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各项扶贫攻坚任务。同时,扶贫工作并不能仅仅追求短期的目标任务和效果,而是要持续稳步推进,既要不断取得扶贫新成果,也要不断巩固已取得的成绩,防止贫困群众再次返贫。因此,笔者认为精准扶贫工作要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就着手。

一、加强贫困群众精神扶贫

扶贫先扶人,扶人先扶志。当前各地政府部门都在想方设法为贫困群众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搭建良好的致富平台,但要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也离不开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不可否认,当前一些贫困地区及贫困群众还是避免不了“等、靠、要”的依赖思维,贫困思维根深蒂固。甚至有的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希望一直戴着“贫困帽”,从而获得政府部门在财政、福利、政策等方面的照顾。这样思想和行为无一不折射出其“精神贫困”的本质,不但让扶贫工作事与愿违,更可能陷入“输血式扶贫”的无底洞,造成政府资源浪费,扶贫效果可想而知。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个在精神思想上脱不了贫的人,再怎么帮扶也无济于事。因此在当前开展扶贫工作,应当将贫困群众精神扶贫摆在一个突出位置,通过教育宣传、技能培训、励志演讲、心理咨询解答等方式,不断丰富贫困群众的精神世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锻造他们自强不息,对贫困说“不”的精神品质。只有对贫困群众进行精神思想上的扶贫,激励他们在社会各方的帮扶下,通过充分发挥其脱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为其彻底脱贫致富奠定基础,否则,再多的扶贫措施也于事无补。

二、强化村镇联动以城带农

农村是城镇发展的基础,城镇是带动农村发展的引擎,农村与城镇是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经过多年的城镇化发展,虽然强有力地带动了大部分农村地区发展,但对于一些偏远且交通不便的贫困地区而言,城镇的辐射带动效应并不明显。要致富先修路,各地党委政府应当积极关注并有效解决贫困地区的交通问题,为偏远贫困地区修建致富路,从而打破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造福一方百姓。

各地党委政府还可以根据每个贫困地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口优势等比较优势进行全面统筹,合理引进项目,发展优势产业,强化乡村与城镇之间的产业互补性,实现以工业化推动农业现代化,以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从而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镇与农村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三、因地制宜开展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是连片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其变简单的“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对于贫困地区长期健康发展,群众收入持续快速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因地制宜,发展支柱产业。一些贫困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以及民族资源,因此,扶贫工作可以立足于当地实际情况,充分挖掘特有的自然人文资源,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积极发展支柱产业。例如绿色农业产业、旅游文化产业、特色经济作物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在发展支柱产业的过程中,纵向延伸支柱产业的产业链,并围绕该支柱产业链横向发展相关的二、三产业以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夯实产业基础。

农业与工业相融合,发展特色产业。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对一些无公害、营养价值高的食品及极具地方特色的产品更是需求旺盛。以此为突破口,利用工业先进的工艺技术与农业相结合,发展特色产业是产业扶贫的又一重要举措。涉农工业企业利用自身成熟的工业技术,积极与当地农业进行融合,向当地群众输送先进的科技及科学的发展理念,发展低污染、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特色产业,可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大幅度增强当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获取持续高效的经济收益。

四、鼓励合作股份促进农业发展规模化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很多贫困地区的农村青年早已不满足于在家耕种有限的田地,而是选择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都是些老人、妇女和儿童,由此就造成农村劳动力减少,土地大量闲置的情况。但农村土地大量闲置也为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合作股份就是农业发展规模化的一个方式。

村集体或农户将土地、资源入股合作社或者企业,并获得相应的分红是合作股份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合作社或者企业运营良好的前提下,用土地入股合作社,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取得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另外合作股份还能够将一些老弱病残的农民从低效率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并通过分红及务工的形式获得更高收入。因此,笔者认为,有条件的贫困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通过整合集体土地或者农户土地,引进或者培育优质的合作社或者企业,发展特色产业,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脱贫目标。而作为政府部门,既要给予合作股份或企业必要的扶持和鼓励,又要对其进行有效监督和指导,守住安全底线,做到风险可控。

五、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全面打响扶贫攻坚战,不能遗漏任何一个贫困群众,只有全体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才能真正赢得这场胜利。然而,对于一些老弱病残的贫困群众,在当地经济发展有限的前提下,让其借助扶贫政策,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也不现实。这个时候,就应当由相关政府部门建立和完善包括就业、教育、医疗、文化、低保、住房在内的农村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编制一张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保障网”。另外,还可以设立相应的公益基金,健全管理制度,增加运行透明度,提高公信力,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力量通过公益基金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提高这部分老弱病残贫困群体的生活质量。

扶贫攻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关系到2020年能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关系到社会的长期和谐与稳定,只有立足当下着眼未来,胸怀大格局,才能让扶贫工作长期持续有效。我们坚信,通过各地精准分析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找准扶贫工作的突破口,从根本上进行精准扶贫,我们就一定能够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云南省晋宁县上蒜镇人民政府)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QQ交流群,2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 522415122。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