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方敏:警惕“国企低效论”为私有化开路(2)

宋方敏:警惕“国企低效论”为私有化开路(2)

对当下国企面临的困境应有客观认识

应当承认,在目前我国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国际市场低迷、国内矛盾叠加的情况下,部分国企出现了产能过剩、库存积压、负债加重、经营困难的低效甚至亏损状况,但对此应作具体、客观、公正的分析。

首先,要看到当前部分国企面临的低效状况只是局部性和阶段性的,是整个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后必然经受的阵痛。

在经历30多年高速发展之后,中国经济进入一个增长速度放缓、发展驱动转换、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时期,这必然不同程度地影响所有企业。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直线前进的,在市场竞争的选择中经受效率水平的波动和曲折不足为怪。经济转换时期,出现局部性和阶段性的国企低效,并不意味着国企全局性和长期性的低效,更不能由此整体否定国有企业在宏观和微观意义上客观具有且被长期历史所证明的经济高效性。

其次,要看到造成当前我国部分国企低效或亏损的主要导因不在企业,而属政策所致。

实事求是说,部分国企今天遭遇的是全行业性的产能过剩局面,造成这种结构失调状况,是与过去一些年政府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施行了扩张性宏观政策和扭曲的产业政策,以及听任市场扩张冲动、推助产业结构盲目发展带来的直接后果。对于国企本身,可谓“不可抗力”影响。

在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历史上,由于政府瞎指挥给国企带来困境的情况,已经多次发生过。我们必须把政策引导责任与企业效率责任分开,不能把政府的政策失误归罪于国企低效。其实,越是经营机制高效的企业,在错误的指导下产生的结果也会越显著。如果把政策指导失误的责任归罪于国企,政府犯错却让国企“买单”,那就违背了常理。今天进行结构性调整,政府也不应该对受困的国企甩手不管,简单推给市场,而应当积极扶助、科学引导,多方努力、共渡难关。

再者,还要看到在困境中我国大部分国企的绩效表现是好的,仍然发挥着经济顶梁柱的作用。

在当前经济转换期,我国私企的亏损面比国企的亏损面要大得多,那些无力挣扎、不死不活,甚至停业关门、破产倒闭的“僵尸私企”大量发生,多得难以计数,但我国舆论场并未以“效率低下”责之,仍然为支持其发展不懈鼓与呼;而对于少数国企暂时处于困难处境,怎么就能擎出“国企低效论”来全盘抹黑?

事实上,当下能够为整个国民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坚强支撑的恰恰正是大批好的国企,而绝不是靠私企。我国国企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高速铁路、特高压输变电、纳米材料、量子信息和超级计算机等领域取得的重大创新成果走在世界科技发展前列,在智能电网、新能源、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掌握了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并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和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发挥了引领作用。若无视这些现实,反倒说国企效率不如私企,要靠国企私有化走出经济困境,道理如何讲得通!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