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问题是很大的政治(2)

生态问题是很大的政治(2)

—— 《习近平复兴中国》 连载

很大的政治

生态文明这个概念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并不陌生。早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就把“建设生态文明”纳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大目标之一,并首次将人与自然和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党章,成为执政党的政治纲领。

从执政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意味着什么?是一种向国际潮流妥协的姿态,还是受突破经济发展瓶颈、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压力驱动的被动举措,又或者是回应公众呼声的权宜之计?

对于习近平而言,都不是。

在2013年4月25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他指出:“如果仍是粗放发展,即使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那污染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届时资源环境恐怕完全承载不了。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所以,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

“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这是一个深谙中国现实逻辑的政治家对于生态文明的基本判断。

什么是政治?习近平的定义是:“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

这位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从严治党“第一枪”的中共中央总书记,深知“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来自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在中共十八大后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与更好的教育、稳定的工作、满意的收入、可靠的社会保障、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舒适的居住条件并列的,就是“更优美的环境”。

“更优美的环境”之所以能成为执政党的奋斗目标,说明了它是人心所向,关系着执政之基是否扎实稳定。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让中国的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但另一面令人心痛的事实则是巨大的资源与环境代价。

2016年8月上旬,新华社及其旗下多家报刊集中报道了渤海生态危机。这片最近处距离首都北京不到150公里、嵌入中国北方四个省市的半封闭内海,因近海海域水体遭到严重污染和破坏,可持续利用功能严重减退,近乎成为“死海”。

据新华社旗下《瞭望》新闻周刊报道,每年排入渤海的污染物达70多万吨,占全国入海污染物总量的47.7%。同时,这片海域被过度开发,在长约485公里的河北海域大陆海岸线中,经过农渔业、港口航运、工业与城镇等开发,截至2012年,未利用岸线仅剩不到3公里。

渤海的大型鱼类资源被破坏殆尽,小型鱼类资源严重衰退,年产量仅为1000吨至3000吨,而历史最高为30000吨,相差10倍以上。在龙口造纸厂临近海域6万平方米的范围内,葫芦岛锌厂临近海域5万平方米的范围已没有水体生物,成了海底沙漠。

海中渔汛不来,岸边瓜果难种,个别污染严重地区的居民买水度日,甚至集体染病。《瞭望》新闻周刊刊文写道:“从1996年制定《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算起,我国着手治理渤海污染已有二十年时间,但这二十年正是渤海污染程度持续加重的二十年。法律法规不断增多,‘国家级行动’持续开展,但为何依然治不住渤海污染?”

离北京最近的海,用它死气沉沉的黑色水体,折射着中国面临的环保危局。

2015年,中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空气质量达标的刚过五分之一,78.4%的城市仍然超标,有45个城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超标一倍以上。这一年,全国共发生各类突发环境事件330起,区域性、布局性、结构性环境风险日益凸显。

国务院的报告说,中国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

除了生态环境污染,环境危机更以灾难性事件这样暴烈的方式让人猝不及防。造成165人遇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8亿元的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在2015年夏天让很多在大都市生活的人惊觉,与“城市炸弹”的距离并不遥远。

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分析说:我国化工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布局总体呈现近水靠城的分布特征,12%的危险化学品企业距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环境敏感区域不足1公里,10%的企业距离人口集中居住区不足1公里,保障饮用水安全压力巨大。

中国环境已进入高风险期,环境事故呈高发频发态势,守住环境安全底线是利剑高悬、重过千钧——这位环境工程专业出身、曾参与处理过松花江水体污染等环保事件的官员这样判断。

生态文明意味着安全,如何让民众免于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灾难的恐惧,这就是“很大的政治”。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