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问题是很大的政治

生态问题是很大的政治

—— 《习近平复兴中国》 连载

中国共产党这个红色政党,正前所未有地强调其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发展目标。

2015年3月初,新华社播发长达6000字的通讯《为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生态文明建设纪实》,其中写道:“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共识,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的行动纲领,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个。”

这一年年末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里程碑式的《巴黎协定》在艰难博弈后终于诞生。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中,中国声音和中国动力不可或缺。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也承担了资源环境方面的代价。鉴往知来,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习近平在大会开幕式上这样说。

生态文明、绿色发展,自中共十六大以来逐渐强化,前者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单篇论述,被提升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后者则被明确写入“十三五”规划并独立成篇。有人评价说,这是问题倒逼出来的答案,也是中国发展理念革故鼎新的缩影。

确实,到了2015年10月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新发展理念被鲜明提出,中国的发展格局已经被一场更为深刻的变革改写。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对于“绿色发展”的期许,常常以如此温情的表述打动人心,而其背后是生态危机带来的严峻而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风险,更是习近平面对历史时空和民族命运时沉甸甸的担当。

环境不能在我们手里越来越坏

“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付出的代价会更大。”这段话,是2012年12月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说的。

那是他接任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之后的第一次外出考察,选在曾经“杀出一条血路”的改革开放起始之地广东,旨在宣示中共“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这段话在当时的报道中并未被公开,直到2015年初才出现在新华社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通讯稿中。回溯广东之行,习近平谈到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其中生态止损、绿色发展的内涵显然恰在其中。

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6次集体学习,这次学习的主题正是生态文明建设。他在讲话中提出了许多明确而强硬的要求,比如“生态红线”,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等。他还要求,“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的讲话、论述、批示超过60次,足见其对绿色发展的重视。

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说:“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句话,他在参加2016年全国两会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又再次重申。

有学者评价说,习近平把生态与生命等量齐观,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表现出高度清醒和深谋远虑,这在世界各国领导人中是不多见的。

之所以有这样的高度清醒,这样的深刻表达,是因为习近平面对着一个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的中国,一个对于统筹协调要求极高的中国——东部一些地区进入工业化后期,环境质量出现好转态势,但中西部很大程度上仍在复制东部过去的发展模式。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分析说,从项目环评审批情况看,中西部地区重化工项目投资持续攀升,“十二五”以来,重化工项目中西部投资占全国的80%。“如果统筹处理不好,西部有可能重复东部一些地区污染严重、生态受损的状况。西部是我国的生态屏障和‘水塔’,生态环境敏感度高、监管能力弱,一旦出问题,将会是灾难性的。”

在习近平对于生态文明的论述中,“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句话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有学者解读说,这句话的内涵在于,习近平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讨论生态文明问题,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这种站在人类共同利益的视角思考生态自然、经济和人类关系的观点,内涵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方法论思想。

事实上,除了强调这句话的人类普适性,还应更多关注其流露出的那种紧迫感、危机感。尽管改革进入深水区,但一个被权威媒体反复阐释的论断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是文明的复兴,而生态绝对不能成为复兴之路上一块令人尴尬的短板、一个可能发生颠覆的陷阱。

可作参照的是,习近平在给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中写道:“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因此,“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可以视作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一个核心执政理念——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华文明复兴重振,生态文明在其中拥有决定性的力量,任何施政谋划,任何治理布局,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

再进一步,习近平更是明确指出:“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

对于这句话,媒体用“振聋发聩”“掷地有声”这样的词句来形容。这句话反映出的是一种基于深沉使命感的政治担当——历史的三峡尚未走完,逆水行舟的艰辛航程,需要执政党面对挑战,扛起纤绳。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