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衡:为国护宝的老一辈故宫博物院院长(2)

马衡:为国护宝的老一辈故宫博物院院长(2)

摘要: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北平军管会接管故宫博物院后,宣布全院职工继续留岗工作,马衡仍担任院长一职。他不顾个人得失和年老多病,满怀热情的投入到故宫的建设中。随后,人民政府拨付故宫博物院大量经费,用于宫殿、文物等的修缮和维护,保证了各项工作的恢复和发展。

1925年10月,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清宫古物点查工作基本完成,根据清宫殿堂的点查次序,刊印了《故宫物品点查报告》,计6编28册。是年10月10日“双十节”,故宫博物院正式宣告成立。马衡被推举为临时董事会理事,继续参与故宫博物院的建设工作。

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后,随即筹建了古物馆、图书馆和总务处,古物馆长一职由易培基担任,马衡和张继同任副馆长。由于时局动荡,经费缺乏,故宫博物院处境艰难,马衡和各界人士一起为保存博物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1928年6月,国民政府委员经亨颐提出了一项议案,主张废除故宫博物院,分别拍卖或移置故宫一切物品。马衡等五人被推举为代表进行抗争。7月9日,博物院破例开放,接待因“北伐成功”到达北京的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和各集团军总司令,各路军司令及北京的各界人士1000多人。马衡等将前一天拟定的传单分发给来宾,以争取他们的支持。传单中写道:“故宫文物为我国数千年历史所遗,万不能与逆产等量齐观。万一所议实行,而我国数千年文物,不散于军阀横恣之手,而丧于我国民政府光复故物之后,……我国民政府其何以自解于天下后世?拟请讯电主持,保全故宫博物院原案,不胜万幸!”通过马衡等人的游说,加上现场耳闻目睹,这些国民政府的要员一致表示:故宫不可废。9月,国民党第155次中政会议,通过了否决经亨颐议案,维持故宫博物院的决议。

护宝转移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 东北全境相继沦陷,华北局势危急。

故宫博物院理事会讨论后决定,为安全计,将所藏文物珍品尽快装箱南迁,并报国民政府同意。1932年秋,南迁的准备工作展开,古物馆珍品的选取和装箱工作是在马衡的主持下进行的。古物馆文物多,精品也多,且易碎难装,但在马衡的领导下,古物馆的精选装箱工作进展顺利。为保证文物安全,工作人员向琉璃厂的古玩商人请教装运秘诀,获知要点是“紧”和“隔”,就是器物要装紧凑,且要用柔软物品隔开。为此,古物馆赶制了一批新木箱,下垫稻草,上铺棉花,中间放置经捆扎隔离的文物,箱子外刷上字号,贴上封条。经过一番努力,古物馆共计精选文物2631箱,63735件。

1933年1月,山海关陷落,日军很快向察哈尔和热河进攻,北平岌岌可危。国民政府作出立即将故宫文物精品南迁的决定,并责成北平市政府和交通运输部门协助进行。2月5日夜,第一批故宫文物珍品2118箱在军警的严密保护下,从北京前门外火车西站装车南迁,四天后到达南京下关。20多天后,这批文物被卸下火车,从浦口改由招商局的江靖轮航运上海。至1933年5月,故宫博物院分五批共计南迁文物19757箱。马衡参加了第四批文物的监运工作。文物运抵上海后,主要存放在天主教堂街一座七层高的钢筋水泥建造的大仓库中。

1933年7月,易培基因遭诬陷盗卖故宫文物,被迫辞职,故宫博物院第二届理事会推举马衡出任代理院长一职。9月21日,国民政府任命马衡为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代理院长,11月马衡辞去北大教授职务,专司故宫事务,次年4月正式就任故宫博物院院长。1934年12月,故宫博物院常务理事会通过决议,将南京朝天宫划归故宫博物院,成立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把南迁的文物由上海转移到此处保存。国民政府行政院核准之后,南京朝天宫的改建工作很快展开。1935年4月,马衡等人组成了“保存库建筑工程委员会”,具体负责改建的各项进程。1936年8月,工程竣工,建成了一个装有控制气温、湿度和防盗等先进设备的现代化库房。12月8日,在全副武装的军警护卫下,暂存于上海法租界的文物开始向南京转运。此时,马衡胸中已经为朝天宫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规划了一幅发展蓝图,但这个计划很快就因日本全面侵华而被迫中断。

马衡接任院长后,日夜操劳,兢兢业业为故宫博物院做了大量工作,树立了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基础。如设立专门委员会,由全国专家62人组成,代替原来由国民党党政大员组成的理事会,以备学术咨询兼藏品鉴定;向国内外募捐,修缮故宫三大殿东西十二宫,开辟历史原貌和专题陈列馆;开展对外文化交流,1935年、1939年分别在伦敦、莫斯科参加国际展览,宣传中国文化;合并内廷、外廷,恢复故宫旧观;在南京朝天宫建设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打破陈规,开展征集工作,收买流落外方的宫廷文物;组织中国博物院协会,编印会报及丛书等。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南京也不断遭受日军的轰炸,为保证南迁文物安全,8月12日,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决定紧急向后方疏散。疏散路线分为南中北三条,其中南路起运最早,淞沪抗战爆发次日,即8月14日,第一批文物从南京装船,由徐森玉负责,溯江而上运抵汉口,再沿粤汉铁路到长沙,暂存于湖南大学图书馆地下室。后来经桂林、贵阳,最后保存在贵州安顺县华严洞,共运送文物80箱。中路和北路疏散较晚,直到上海沦陷,日军进攻方向直指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要求故宫博物院尽快将文物转运后方,马衡迅速由北京赶至南京,主持文物疏散事宜。当时,南京不断遭到敌机轰炸,城内异常混乱,马衡领导博物院的职员,积极行动,大家一遇警报“马上躲起来,藏在火车下面,或者房屋檐边,警报过去,出来继续工作”。中路疏散的文物数量最多,有9331箱,基本走水路,在南京装船后,马衡与该路第一批文物西撤,目的地是汉口。后南京沦陷,武汉已无安全保障,不得已继续向西,经宜昌、重庆、宜宾,最后抵达四川乐山。北路文物在南京浦口装上火车,运向西北,计划以陕西为目的地,潼关形势紧张后,又经宝鸡、汉中、成都,最后被安顿在四川峨眉,共运送文物7268箱。12月8日,最后一批文物被抢运出南京,5日后,12月13日,南京沦陷。

马衡和大家一样,冒着战火考验,不顾交通条件恶劣,风餐露宿,曝日沐雨,辛苦异常,除了克服异常恶劣的自然条件,翻山越岭,渡河跨沟,还要防范沿途劫匪袭击和躲避敌机轰炸。马衡前后联络,统筹全局,解决沿途运输中的各种问题。他不顾自身安危,奔波在文物疏散的三条线路上。各处文物最后的存放地点,也是由马衡亲自选定的。南路文物原是存放在贵阳城北门的一个幽僻花园内,1938年11月,马衡在贵阳视察后,认为文物放在贵阳城内不甚安全,最安全的莫如山洞,于是和大家一起用了七八天的时间,在贵州境内看了几十处山洞,最后才在安顺朝南门外五里处找到一个华严洞,洞口轩敞,不致太过潮湿,利于文物保存,洞外有庙,可以住人,有公路直达洞口。于是请了工程师设计,在洞口搭盖两所板房,上盖瓦顶以泻滴水,下铺地板以隔潮气。准备妥当后,1939年1月,将南路疏散文物移存其中。按照故宫博物院临时常务理事会的决定,准备在重庆挖掘山洞,辟为专门库房来保存中路疏散的文物,洞址也是马衡四处寻找方才得到的。1938年底,重庆也开始遭到日军轰炸,文物在重庆已难保安全,马衡带领同仁由重庆向西,沿途搜寻适宜的贮藏地点,经几个昼夜的奔波,在四川乐山选中了一座古寺和六座祠堂,最后委派欧阳道达等将中路文物悉数转运该处。北路文物在成都的贮藏地点,是马衡与时任四川省政府主席的王瓒绪接洽后,选定了成都东门内的大慈寺。

抗战胜利后,马衡一面主持疏散文物的清理归聚,一面委托沈兼士(教育部平津区特派员、文献馆馆长)和张廷济(博物院总务处长)负责北平故宫博物院的接收工作。故宫博物院重庆办事处研究决定,三路文物先在重庆集中,收存在海棠溪向家坡贸易委员会旧址,以利于工作开展和日后运输,然后迁回南京,存进朝天宫的永久库房。

早在1944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在重庆成立了“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主任委员是教育次长杭立武,马衡等任副主任委员,主要工作是对敌占时期文物损失的调查、追偿。一番努力后,大批流散的故宫文物和物品或被接受,或被收购,重新回到博物院,成绩斐然。1946年12月,王世襄受马衡委派,以“清损会”特派员身份到日本交涉文物赔偿事宜。由于日本的阻挠破坏,王世襄不得不在1947年3月回国,仅索回了南京中央图书馆被劫的一批善本书。接管后的故宫博物院,范围扩大,囊括了紫禁城全部,景山、太庙、海棠子也包含其中,藏品也增加了许多。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