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阳明心学(2)

孙中山与阳明心学(2)

“知难行易”说,是孙中山《建国方略·心理建设》中的重头戏,文中对知行关系的阐述,拉近了与心学的距离,又展示出他对心学知行观的创新。

孙中山在谋划心理建设时,特别关注人的认知方法,把变革传统知行观作为心理建设的关键。他审视民国初年党内外出现的思潮时,发现“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传统思维定式,“夺吾人之志”,“迷亿兆人心”,成为“心理之大敌”,令人“痛心疾首”。于是,提出,“我所信仰的是‘知难行易’”,“实则行之非艰,知之惟艰乃为真理”,主张以“知难行易”说替代“知易行难”说,试图从理论的深处改变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知行观,是中国传统儒家的认知论,也是明代心学的重要命题。《尚书·说命中》提出:“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这一古老的格言,体现着古代朴素的知行观,并成为中国人的思维定式。迄至宋代,思想家们对知行的关注,不再停留在“难”与“易”的探讨,不论是朱熹的“知行常相须”,湛若水的“体认兼知行”,还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命题,都是主张知与行相合一。在《建国方略·心理建设》中,孙中山在检讨传统的知行观时,论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观,既有肯定又有批评:一方面,肯定“阳明‘知行合一’之说,即所以勉人为善”,肯定“‘知行合一’之说曰:‘即知即行,知而不行,是为不知。’其勉人为善之心,诚为良苦”;另一方面,又指其仍然保留传统的“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之意,“与真理背驰”,“不合于实践之科学”,指出阳明只是说了“合知行于一人之身”,而时至今日,“以科学愈明,则以一人之知行相去愈远,不独知者不必自行,行者不必自知,即同为一知一行,而以经济学分工专职之理施之,亦有分知分行者也”。或许孙中山对王阳明的批评过于苛严,但是他站在科学昌盛时代的新高度,以科学时代的视角,去重新考量明代心学的“知行观”,从而创新传统的学说,使之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无疑昭示着中华文化发展的大趋势。

孙中山“知难行易”说,是融汇中西文化的思想硕果,突破了传统的说法,不仅把传统“知”与“行”孰“难”孰“易”的位置颠倒过来,并在新时代的高度上,去阐发新学理,创新传统的知行观。其创新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其一,对“知”与“行”作了明确的界定,提出“知”即“真知识”,而且“必从科学而来”,即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行”是指行为、行动、做事、践履,包括“生徒之习练”“科学家之试验”“探险家之探索”,以及“伟人杰士之冒险”等,其定义超越了传统儒学对“行”的界定,已蕴含了“社会实践”的广泛内涵。

其二,在基本内涵上,颠覆了“行”比“知”难的传统观念,力图打破“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传统心理定势。孙中山以十件大事来论证人们的本能和一般行为是普遍的、基础的、广泛的,也是容易的,但要知道其中的道理、认识事情的本质,得到真知却十分难,只有近代的生物学、医药学、卫生学、物理学、化学、经济学、文理之学等诞生后,人们才开始知道种种的道理。在孙中山看来,科学知识、革命理论,都来之不易,比起人的本能行为或一般行为,要难得多,故说“知难行易”。

其三,揭示了从“行”到“知”,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一个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逐步积累而形成系统科学理论的过程。孙中山指出,“夫科学者,统系之学也,条理之学也。凡真知特识,必从科学而来也。舍科学而外之所谓知识者,多非真知识也”。

其四,揭示了“知”较“行”具有更高的品格。指出“行”是基础,“知”是指导,在知行关系上提升了“知”;虽肯定“行”是基础,但更强调“知”即理论,对“行”的指导作用,理论高于实践;“知”指导“行”,并使“行”更易,更有成效。他虽肯定“行”的基础性与普遍性,但他更强调“当今科学昌明之世,凡造作事物者,必先求知而后乃敢从事于行”,指出在科学昌明时代,人们的活动,总是“从知识而构成意像,从意像而生出条理,本条理而筹备计划,按计划而用工夫”,无论何事均能“指日可以乐成”。

孙中山的“行易知难”说,展示了人类新历史阶段的新思维方式。美国现代化研究著名学者英格尔斯,他曾把“尊重知识”“计划现在与未来”,作为现代人的首要特征,认为做事之前,是否先有计划和打算,是现代人与传统人的区别所在;指出“没有从心理思想和行为方式上实现由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那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是徒有空名”(《人的现代化》)。应该说,孙中山“知难行易”说的创立,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反映了在科学昌盛时代,科学、知识、主义对人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知”具有更高的品格,因而告诫人们,在新的科学时代,人的心理与行为方式,必须随着历史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而进行变革。

(作者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