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被动维稳为共同治理,培育“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切实扭转社会治理上的被动局面,必须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处置转向源头治理。首先,着力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扎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使群众从心底里增强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增强对社会的认同感,促进社会融合,从根本上逐步减少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其次,进一步完善利益保障机制。完善基本利益保障机制,是源头治理的根本。社会治理创新要对利益调整进行结构性改革,妥善处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科学合理界定公共利益,不能假借公共利益侵害个人合法利益;兼顾和协调不同方面群众的具体利益,统筹兼顾发展能力强弱、得益较多与较少、不同行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减少各方面的利益矛盾和冲突。特别注意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等过程中保护好群众的合法利益。
变“一元”为“多元”,培育“全民参与、自我管理”的理念。尽管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的发展,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有所提高,参与渠道有所拓宽。但是,总体而言,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程度仍然不高,缺乏有效的参与平台;公共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充分;公民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参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党和政府要培育群众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文化氛围,从而激发多元化的管理意识,提高群众和社会组织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改变群众和社会组织对社会的冷漠、埋怨心态,让参与社会管理成为群众和社会组织的生活习惯甚至生活方式。要像当年实行农村生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那样来鼓励社会探索创新,尤其要通过社会创新来推动基层党组织以及各类群众性组织去“官僚化”,来更有效地整合社会利益诉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