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文化自信承载的延续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诉求
文化自信不仅仅是一种主体意识自觉,更需要文化实力的支撑,文化自信是在文化主体自觉自强和不断创新的相互支撑中实现的。
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在于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优秀的传统文化,它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文化自信的底气来自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中国共产党创立的革命文化的自信,对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同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此,文化自信的现实支撑需要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关键是要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自觉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视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文化体系,把后者视作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系统而深入地研究和阐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历史传承关系和创新发展机制,在思想史的层面上把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纳入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生成逻辑。
总之,文化自信必须以文化自强为支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发展,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民族精神成长,必定是一种对于传统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应处理好“古为今用”的关系。同时,要摒弃自我封闭和唯我独尊、要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思想文化,提高“洋为中用”的能力,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坚实文化根基。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