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高贺:精准扶贫思想内涵深刻

王高贺:精准扶贫思想内涵深刻

精准扶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具有丰富的理论渊源和深刻的现实依据,对推进我国扶贫开发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精准扶贫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不仅在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也表现在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里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率领人民群众摆脱贫穷、奔向小康,是我们党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邓小平同志在1987年就曾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我们党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先后使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并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都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这要求我们积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进行精准脱贫,到“十三五”末实现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些战略任务和目标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其次,精准扶贫彰显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我国的扶贫事业与改革进程密切相连。一方面,通过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大规模减少贫困人口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扶贫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议程,进而上升为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组成部分。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等纲领性文件相继问世,实现了扶贫方式由以救济为主到综合开发、扶贫对象由县级贫困区域到村级贫困区域再到连片特困区的转变,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和全社会参与相结合的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贫困人口还有5575万,主要分布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连片特困区,多数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难度大、成本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开展精准扶贫能够把扶贫对象由连片特困区转向每一个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健全扶贫工作机制,以提高扶贫的精确性和有效性,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最后,精准扶贫有助于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小康”是我们党在规划我国现代化发展蓝图时使用的重要概念,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发展,小康社会的内涵不断得以深化和拓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目前还面临着一些难题和挑战,其中最为艰巨的任务体现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为了补齐贫困人口这块突出短板,扶贫开发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具体来说,就是要把扶贫对象由连片特困区转向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有针对性地建档立卡,搞清楚其贫困程度和致贫原因,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做到不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确保所有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此外,精准扶贫思想也是习近平总书记长期扶贫工作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它着重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样扶三大关键性问题展开,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为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寻求民意最大公约数的难题及其破解研究”(15CKS02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