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责任和使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责任和使命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问题研究述评

摘要: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理论贡献,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境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品格和思想实质。

近年来,国内理论界继续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主线,从不同角度和视野深入研究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的研究,在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基本规律方面,取得一些新的进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最先遇到的问题之一,学术界对这一问题争论颇多。湖北大学教授徐方平等认为:学界对“中国化”起点之所以产生分歧,主要原因在于对“中国化”标准缺乏共识。制定“中国化”标准首先要弄清楚它的概念。所谓“中国化”的衡量标准指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成果,作为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具备四项条件:理论传播、中共创立、实践活动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形态。中共二大具备了这四项条件,因此,成为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实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耕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并用中国式的问题及其科学解答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欧阳英研究员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多重本质的统一:它既是命题,又是经验;既是指导方针,又是行动方法;既是理论,又是事实;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立场问题,中央党校教授贾建芳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特点是政治性与学术性的有机统一。其政治性主要表现为学科设立和发展的官方主导性、研究内容的政治性和研究问题的意识形态性;其学术性主要表现为研究对象和方法、研究队伍、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的专业性和规范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责任和使命,就是要为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提供扎实的学术支撑。

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绕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中国化的关系仍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金民卿研究员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高度重视人格完善和道德养成,把至高目标与现实路径相结合,标准教化与自律慎独相结合,环境熏陶与虚心涵泳相结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道德养成路径。这种路径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弘扬和践行具有重要的方法借鉴意义。

关于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认为,邓小平同志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对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作出了重大贡献: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理论贡献,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境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品格和思想实质。理论界对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的关系形成基本认识:中国梦的执政理念和战略构想,将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相联相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生动写照,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不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成果是实现中国梦的理论基础与前提,中国梦的实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是思想理论界长盛不衰的热点。近年来学者们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历史必然性、起点和进程、彼此之间的关系、主要经验以及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贡献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冯颜利研究员认为,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精神旗帜。中国梦这个重大战略思想,彰显了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把握了时代需要、时代难题、时代精神,契合了大众生活、大众思想、大众表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话语转换的新形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话语、新凝练和新结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基本问题之一。东北电力大学岳强副教授认为,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正主体,中国共产党内不同层级主体共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内涵的界定。学术界对本学科内涵和边界的认识虽然还存在一些分歧,但总体看已有广泛共识。学者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要系统化、立体化,要多维而不是单维构建。要开展基础研究、历史研究、应用研究、比较研究。

学者们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基本问题内涵并非完全等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应该像其他学科一样明确自己所研究的基本问题。目前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到底包括哪些基本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话语体系构建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和新视角。学术界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概念、研究的必要性、构建的途径、原则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学者们认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迫切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学科话语体系构建包含学科建设过程中概念、范畴、理论构建的独有化,也包括学科建设结果的大众化。为此,应该吸取其他学科在构建自己话语体系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既要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又要避免学科画地为牢、自我封闭。

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引向深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是近年来学术界比较关注的问题。这一研究领域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重要历史节点以及发展过程的研究。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逻辑起点,应以李大钊在《再论问题与主义》文章中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著名论断为标志。要在正确界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逻辑起点的概念基础上,结合历史起点的概念来正确界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起点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是理论界十分关注的学术前沿话题。近年来,学术界围绕“化与被化”、“结合”、“融(契)合”、“批判继承、能动选择、扬弃提升”、“哲学形态与哲学新形态构建”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德国,作为西方的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就要由西方形态变为东方形态,由欧洲形态变为亚洲形态,由德国形态变为中国形态,即和中国社会、中国实践、中国文化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其关键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生动体现,要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使现实问题上升为理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之进行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使其中的理论要素进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取得民族形式。

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引向深入,还要贯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与实践,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身的逻辑出发,坚持正确的立场,掌握科学的方法。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求,也是中国具体实际的实践要求,是理论与实践共同作用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本身包含着理论性与实践性、真理性与发展性、世界性与民族性等内在张力,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生的内在理论依据,即理论上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用研究和服务社会问题。应用研究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而言,就是要研究本学科在社会中的应用和实践效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2015年初,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我国智库建设迈上了快速发展轨道。智库建设的快速发展,客观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的发展。如,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率先启动11个专业智库,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智库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互为依托。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