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文化自信应有的科学态度

坚持文化自信应有的科学态度

摘要: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郑重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编者的话

文化立世,文化兴邦。只有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拥有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那么,文化自信从哪里来?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作者的思考与回答是:自信由科学比较而来,同时,坚持文化自信要有科学的态度,那就是坚持平等的自信、开放的自信、创新的自信和发展的自信。

文化自信的特殊地位

在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坚持文化自信。须知,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不是做简单的加法、平面的扩展,而是层次的递进、维度的丰富。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 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郑重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以上这些论述中,文化自信的关联词是“根本”“基础”“基本”“深沉”“深厚”“持久”“广泛”等。毫无疑义,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文化自信更为特殊的地位。

文化自信很必要,不可或缺;文化自信很重要,具有基础性;文化自信很迫切,亟待增强。然而,自信毕竟是一种主观意识,既不能将主观愿望脱离现实,更不能以主观愿望代替现实。不是因为要自信、想自信,因此就能自信、有自信,那样就是唯心主义、唯意志论的东西。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真正的自信总是立足于现实,是科学比较之上的理性认识。

文化自信的比较基础

广义的文化所指很泛,人们的理解各不一样。准确把握文化自信的“文化”,不能泛化,而要紧扣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三种文化”,即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文化具有优秀的品质,在历史和现实中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纵横比较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之“根”。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其中“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止戈为武”“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等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总览历史,世界上一些古老国家和文明曾遭衰落、中断或灭亡。相比而言,中华文化历史之悠久、底蕴之深厚、体系之完备、影响之深远,在世界发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历史自豪感,油然而生历史自信心。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之“基”。坚持文化自信不仅要看历史,更要看当代。当代文化是否先进、是否优秀,是文化自信的直接依据。中国革命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奋斗中创造的,包括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诸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产生的,又积极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中国革命的成功,中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在当今世界都是极为突出的,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些都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我们的自信就没有底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