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的理性选择
坚持文化自信要有科学的态度,是平等的自信、开放的自信、创新的自信、发展的自信。
平等的自信。自信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有自豪感。坚持文化自信当然要克服文化自卑,但并不是要文化自傲。世界文化多元共存,中华文化是多元中的一元。中华文化与世界各种文化之间,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在态度上是平和的。在面对世界各种文化时,尤其是面对中小国家的文化时,不能端着天朝大国的心态,更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我们要秉持中华文化的和平基因,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才是坚持文化自信的正确选择。
开放的自信。坚持文化自信要坚持中华文化的自主性,不搞全盘西化那一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但坚持文化自信不是自我陶醉,更不是自我封闭。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我们要以博采众长的心态,择善而从,吸收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有益成果。看到并承认自己文化存在的不足,虚心学习,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文化开放,既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文化“走出去”本身就是自信的表现。文以化人、文以载道,让中华文化走出国门,使其成为不同国家和平交流沟通的媒介。
创新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一种坚守,要不忘本来,在历史演化中坚守传统的优秀品质。但坚持文化自信不是回到过去,而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创新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即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发展的自信。文化自信是基于过去的荣光,更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没有国家的发展,没有文化的发展,文化自信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近代以来中国存在的文化焦虑、文化自卑,从根本上是由国家落后而经历的一次次民族危机所引起的,殷鉴不远。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实现文化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只有不断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做到真正的文化自信。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