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还珠格格、甄嬛生活战斗过的慈宁宫(2)

走近还珠格格、甄嬛生活战斗过的慈宁宫(2)

摘要:慈宁宫,正如它的名字那样,寓意着仁爱、静谧,也一度见证了皇家的至尊礼仪和温馨亲情。但是,最有情也最无情。慈宁宫的富丽殿堂下,还隐藏着无数位苍老妇人,在无数个寂寥的深夜,辗转难眠,悄声嗟怨。时至今日,仿佛仍能听到她们的隔空叹息,那般凄凉,令人扼腕。

那么,慈宁宫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故事围绕着它上演?回到历史,回到与慈宁宫相关的那些人和那些事,我们或许可以对它有一个更加多面和深层的了解。

玄机

孝庄太后居住慈宁宫偏殿是“太后下嫁”的佐证?

今日所称的慈宁宫,位于紫禁城隆宗门以西,修建于明朝嘉靖十五年(1536)。其中,以慈宁宫为主,包括慈宁花园、寿康宫、寿安宫和英华殿等宫殿,是几组建筑的统称,共占地面积52700平方米。每组宫殿,又由前宫、后殿等组成一个个相对封闭的院落。据《明宫史》记载:“万历年间,慈圣李老娘娘所居;泰昌元年八月,神庙(即万历)皇贵妃郑老娘娘亦曾居之,神庙东宫昭妃刘老娘娘亦居此;天启七年八月后,熹庙(即天启)皇贵妃范娘娘亦居此宫。”不难看出,慈宁宫中居住的都是前朝的皇后和嫔妃们。因为按照皇家礼仪,现任皇帝不能与前朝后、妃等人同居于东西六宫之中。当先帝去世之后,他的皇后、妃子等人自然成了太后、太妃,也就需要迁居至专为她们而建的区域,即是慈宁宫。

清朝入关以后,对慈宁宫先后进行了数次修缮,分别是顺治十年(1653)、康熙二十八年(1689)、乾隆十六年(1751)等。今日慈宁宫的形制则完成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虽然在规模方面更加宏伟,但慈宁宫的功能仍与明朝一样,主要是奉养太后、太妃等前朝后妃。顺治十年,在经过几个月的立柱、上梁等工程之后,慈宁宫迎来了它在清朝的第一位主人——孝庄太后。

提起孝庄太后,稍微了解清史的人大概都不陌生。作为清太宗皇太极的妃子、顺治帝的母亲、康熙帝的祖母,孝庄一人辅佐三君,对稳固清初的政局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孝庄太后引人津津乐道的不仅是她的干练和聪慧,还有号称清初三大疑案之一的“太后下嫁”案(另外两件为“顺治出家”和“雍正夺嫡”)。皇太极去世之后,孝庄太后有无下嫁给小叔子多尔衮,几百年来未有定论。主张太后下嫁的几个理由,如抗清将领张煌言有诗句“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躬逢太后婚”,据说是因为听说了孝庄下嫁多尔衮后而写;同时,顺治初年多尔衮的称谓从“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逐渐变成了“皇父摄政王”,折射出的正是他与孝庄太后之间关系的变化。另外,孝庄去世之后并没有与皇太极合葬于沈阳的昭陵,而是葬在关内清东陵的风水墙外,可见其身份之特殊。当然,反对者对此种理由另有一番解释。有人认为张煌言的诗是站在反清立场上有意嘲讽,捕风捉影,不足为信。多尔衮的称谓、孝庄太后的陵制,历史上也有先例,并不一定能够证明“太后下嫁”属实。除了上面几点,还有一种争论是围绕着孝庄太后入住慈宁宫展开。

作为慈宁宫建筑群的其中一部分,慈宁宫本身又包括了正宫、后殿等多个院间。照理说,正宫是举办庆典、行礼的地方,后殿则是居住之用。但据后来乾隆帝的一道谕旨可知,“慈宁宫东南围房系太皇太后原住之殿”。也就是说,孝庄太后并没有住在慈宁宫后殿,而是住在了东南“偏房”。这便使人生疑,孝庄太后“居偏而不居正”,是否与她下嫁多尔衮之后略显尴尬的身份有关呢?不过,反对此说者同样拿出了乾隆帝的话作为证据。慈宁宫内供奉着诸多佛像,“皆圣祖母孝庄文皇后时鼎成者”。而这些佛像挤占了后殿空间,所以孝庄太后会住在东南围房。无论怎样,“太后下嫁”疑案本身的扑朔迷离,使得任何与之相关的细节都有可能被放大,进而不断制造话题,勾起人们的浓厚兴趣。

从顺治十年入住慈宁宫,到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1688)去世,孝庄太后在慈宁宫居住了长达三十余年,直接或间接经历了清初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如康熙即位初期铲除鳌拜、平定三藩,都有孝庄献智施谋的影子。康熙皇帝就曾说,他自八岁丧父、十一岁丧母,“二十余年以来,全赖圣祖母太皇太后抚育教训”。由此可见,孝庄太后及其居住的慈宁宫,也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清初的权力中心。

孝道

孝庄太后晚年重病,康熙帝亲自侍疾

除了作为皇太后、太妃等人的寝宫,慈宁宫还承接着一系列重要的皇家礼仪。比如,给皇太后上徽号、册立后妃以及元旦、冬至、皇太后万寿节,都要在此举行庆祝活动。同时,为笼络蒙古势力,皇太后会在慈宁宫宴请下嫁外藩的公主、郡主以及蒙古王公的福晋、夫人,现任的皇后、嫔妃等人也都前来赴宴。女人们围坐一堂,亲密交谈,增进了彼此的感情和互信。这种特殊的沟通方式,堪称清朝政治的一大特色。

“我朝以孝治天下。”当这句话从康熙帝口中说出时,就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家庭孝道范围,而是变成了整个国家的统治策略。身为帝王,自然要以身作则,通过实际行动来示范于天下和后世子孙。在这方面,康熙、乾隆祖孙二人堪称古来帝王尽孝的典范。太后等长辈们居住的慈宁宫,便成了历史的最好见证。

康熙帝即位之时才刚八岁,两年之后,生母孝康章皇后又病逝,因此孝庄太皇太后自然成了康熙帝的唯一至亲。(注:顺治时期所称的“孝庄太后”,到康熙时期因为又隔一代,故改尊为“孝庄太皇太后”。)从成长到治国,孝庄太皇太后均给予了少年康熙无微不至的指导和关爱。对此,康熙帝永远铭记在心,并通过尽心孝顺,力图报答。孝庄太皇太后晚年,患病在身,康熙帝“亲尝汤药,昼夜不离左右”。随着孝庄病情逐渐加重,康熙帝更是“隔幔静俟,席地危坐,一闻太皇太后声息,即趋至榻前,凡有所需,手奉以进”。大臣们纷纷劝慰皇上以身体为重,不要过度焦劳。但对康熙帝来说,纵然自己君临天下,仍难以回报祖母三十余年的抚养恩情。幽静的慈宁宫中,留下了一段祖孙舐犊情深、孝义感天的千古佳话。

愿望固然美好,怎奈人难胜天。康熙二十六年底,孝庄太皇太后病逝于慈宁宫。虽已料到这一天的到来,但康熙帝的悲痛仍是常人难以体会,“哀号痛切”,“五内摧迷”。几日之后,仍旧昼夜大哭不止。任凭大臣们怎么劝谏,依旧无法缓和康熙帝的心底悲伤。深知康熙帝性情的孝庄太皇太后,在遗诰中特意勉励爱孙要以社稷为重,不可过于悲痛。至于孝服,依照礼制规定过了二十七天即可除去,但康熙帝执意要求延长至二十七个月。对年内办理丧事的祖宗规定,康熙帝也认为太过简促,于是不顾大臣们的一再反对,改到了年后进行。

清 雍正帝孝圣宪皇后、乾隆帝生母崇庆皇太后八旬像

康熙十八年(1679),为庆贺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寿诞,康熙帝亲书“万寿无疆”贺匾敬上。现存于新开放的故宫午门“普天同庆——清代万寿盛典展”展厅

寿康宫,建成于乾隆元年(1736)十月,乾隆帝之母崇庆皇太后(即电视剧《甄嬛传》中“甄嬛”的原型)在此居住长达42年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