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首映:构建审美心性义理

张首映:构建审美心性义理

对待自然,美学讲天、地、人和谐和美,有无数动人描述。如遇鸟兽哀鸣、草木摧折、山石毁坏,“恻隐之,不忍之,悯恤之,顾惜之。”

对待他人,美学秉持如此情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对待社会,美学坚信:“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对待自我,美学强调审美自信、自觉、自乐、自行。“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些极具审美心性意蕴的美学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有些已家喻户晓。这表明审美心性研究有益于人生、有益于社会、有益于美学。美学花更大精力投入审美心性研究,大有可为。

美学作为审美人生的必修课、人生审美的教科书,直面人的精神世界,为人的审美心性把脉定性定向,引导审美心性朝着合规律合目的方向发展。人的心性是个复杂体,有真有假,有善有恶,有美有丑,或“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人生百态,各不相同,有的中庸或偏执,有的诚恳或狡黠,有的睿智或阴险,有的豪迈或纤弱,有的仗义或狭隘,有的狂狷或媚俗,有的飘逸而不切实际,有的浪漫而罔顾过程。美学告诉人们,哪些是美的,哪些是丑的;哪些是雅的,哪些是俗的;哪些可美化雅化,如何去丑避俗;哪些需扬弃乃至抛弃,不丢掉一些不美的,会带来污点、造成污染;经过哪些阶段能达到完善完美。这样由表及里、由肤到骨,知人论世、相向而论,有序提高人们自我修炼、自我反省、自我完善的信心和能力,美学就能服务人生并美化人生,促进人们确立审美精神、端正审美心性,通过审美体验,向着如古人所说的“内圣外王”方向努力。

柏拉图《理想国》有这么一段陈述:人在童年,感受艺术,获得节奏、和谐等概念,往往能顺畅地通达情理之美,成长后能更好获得理性;由此心灵之美出发,逐步接近法律与制度的美、科学的美,最后得到对绝对美的直觉认识、进入审美理想世界。用今人话说,就是从人生审美走向社会审美,从个人心性之美迈向社会和谐之美,通过审美经验、审美认识、审美超越,进入精神上的审美理想国。这就要求美学注入社会关系审美元素,使得真善美得以贯通;注入社会环境审美元素,使得审美精神得以彰显;注入社会历史审美价值,使得时代审美成果得到历史检验。

比如,“净化”这个古老美学概念,现在被广泛使用,对自然生态要净化,对社会生态要净化,对政治生态要净化,对学术生态也要净化。一个社会,丑、俗、污等泛滥,如同精神上的洪水泛滥;如果大面积地以丑为美、以俗自傲、以污为净、贪污腐败成风,那么,这个社会的精神大厦就会坍塌。再如,“理想”是一个关于明天会比今天好、将来会比现在好、从有限走向无限、从必然走向自由的审美理念,也是一个被后世用之不竭的古老美学概念。任何良好社会,都富于理想;任何理想,都富于审美理想;美学为社会提供审美理想,激励人们朝审美理想奋斗,功在当代、利于千秋,推动社会朝着审美方向前进。

美学者,人学也,属人文科学,作为理性研究审美现象的观念体系,必须把人、审美的人、美化人生和社会以至天下放在第一位,从感性至知性到理性,探寻审美心性在美化人生、美化社会、美化天下中的过程、机理、特征、规律和功能作用。对此,美学界或许有三大疑问。一是对美感研究这一中枢怎么办?套用体用关系,相对而言,在这里就得以心性为体、美感为用,这既是弘扬中华美学优秀传统、构建中国特色美学体系的需要,更是心性作为审美心灵的性质和本质必须得到充分体现;美感系统中那些有利于心性健康、心性美化、审美心性研究的,都欢迎,尽可收入囊中予以消化融化。二是对艺术研究这一中心怎么办?美学关注的重点在人而不只是物,把握的关键在艺术家而不只是艺术品,能把艺术家研究透了就了不起;由文学理论、美术理论等艺术理论更多专注于艺术品研究,展现分工和学科优势,岂不你好我好、皆大欢喜?三是对黑格尔以来以艺术研究为主体这一传统怎么办?美学史上,无论中西,以人为本是主流,以艺为本是支流。黑格尔《美学》开宗明义就讲,他讲的范围是艺术、美的艺术,而不是全部;就此书而论,也要回到至少联系到他的《精神现象学》和《哲学全书》中去理解,拉到他的以人为本、精神主体中去把握。如把美学以艺术研究为主体的一支算到黑格尔头上,那是被误读误解的一支;何况,20世纪美感研究中枢框架早把这一支给改造了。

毋宁说,构建富于审美心性的美学,能提升人生质量和社会力量,升华审美境界和美学品质,为民族复兴贡献具有科学蕴涵和社会效益的心智;在国际美学论坛上,将华光照耀、异彩纷呈。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