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3)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3)

摘要: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制度保障

目前,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全党和全社会的共识,下一步应当坚定信心,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以坚决、有效的措施扎扎实实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从现实情况看,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都与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备有关。因此,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构建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

在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方面,中央以现实的问题为导向,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已出台了一系列的举措,通过了史上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法》,修订了《大气污染防治法》。2015年4月,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全面系统地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关键举措。针对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体制机制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5年9月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此外,还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等。这些改革措施,既反映了发达国家成功转型、最终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共性经验,也反映了我国在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上的深刻体会,体现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自信。

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有利于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进一步发展打下资源基础、留下环境空间;有利于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环境问题,为人民提供高质量的环境,促进社会的和谐;有利于中国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提升国际影响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基本形成理论体系,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措施频出,目前,环境保护的思想和行动定力正在形成,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基础正在夯实,环境保护的红利正在释放,这些必然更加坚定我们继续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信心。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