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摘要: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编者的话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强调,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要结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要加大环境督查工作力度,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着力解决生态环境方面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不断感受到生态环境的改善。这一重要讲话精神,为我们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方向。

生态文明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环境是当代人和后代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优美、清洁的生态环境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目前,公众环境意识日益觉醒,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从过去的“盼温饱”“求生存”转变为现在的“盼环保”“求生态”。从国际层面上看,生态环境属于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利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不利于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很多,其深刻教训必须认真吸取。一段时期以来,中国的环境形势极其严峻。若不及时补救,会危及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一些国家的相关实践也证明,适时保护环境不仅没有阻碍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保护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也就是说,环境保护要有历史责任感和历史紧迫感,要有可持续发展观即整体发展观、长远发展观和平衡发展观。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实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推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从这个角度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则会影响生产力。

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不遵循自然规律,必然招致自然的报复。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需要巨大的经济代价,治疗环境公害病也需要付出沉重的经济和社会代价。实践证明,区域性大气污染和流域水污染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相反,优美的生态环境会促进生产力发展甚至会形成新的生产力。比如,清洁优美、生活适宜的环境有利于招商引资,有利于资本和技术集聚。生态环境改善,能够降低国家和社会环境治理的成本,降低社会健康成本,促进旅游等新兴业态长足发展。同时,工业发展所需要的环境容量空间和资源供给也会得到保障。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争取更高质量、有效益的发展,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