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
改革的顶层设计必须建立在精确定位问题和矛盾的基础上,才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围绕在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提出了诸多有力的改革举措。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些年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的短板。正是在此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成为社会的共识。
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人民群众迫切的现实需要。“十三五”规划纲要在“发展主线”部分提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供给能力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这其中,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增加生态产品供给,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环境问题是一个系统性问题,既涉及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也涉及城乡协同发展问题,还涉及空间的优化整合问题。因此,要以系统工程的思路抓生态建设,切实把能源资源保障好,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在环境治理理念方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结合起来,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将环境保护放在有质量、有效益的要求下统筹考虑。只有树立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才能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才能平衡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相融合。
在治理模式方面,要坚持城乡环境治理系统相统一的原则。继续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农村地区的覆盖,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加大对农村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编制空间规划,推进市县“多规合一”,创新市县空间规划编制方法,让空间开发利用发挥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在环境治理策略方面,应当在大系统之中找到工作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之间找到平衡点,使我国经济行稳致远。在包容性和协同性发展的进程中,环境问题会得到统筹解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