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碧辉:从《红楼梦》看中国艺术的“情本体”(2)

摘要:“情”在《红楼梦》里不仅是一种狭义的男女之间两心相悦之情爱,而且是一种广义上热爱人生、热爱生命、热爱世界的“爱”,更是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悟”,一种形而上之“体”,一种既入世又出世之“玄”,也是人生存于世的“本体”。这种本体之“情”,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源远流长,传承悠久。它与儒家的社会本体论、道家的自然本体论互为补充,同时也互相批评,构成中国传统人生本体论的立体交叉网络。

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就像我刚才说,《红楼梦》就像生活本身一样,它是立体的、多层次的。你怎么说,从哪个角度切入,它都有道理。那么从我个人来说,《红楼梦》的核心是情。这个情应该是史和悟的基础,没有情就没有悟,也没有这个史,但是,我在这里讲的情,作为情书的《红楼梦》,它跟通常观念当中的情书,是有很大不同的。这里的情不是狭义的男女之情,男女之爱情,互相倾慕,互相吸引,也不仅仅是我们平常生活当中的友情、亲情。当然,作为情书的《红楼梦》包括这些感情,更重要的是《红楼梦》的情,它还有一个层次,有一种所谓形而上的性质。力图在社会本身中,力图在我们的人生经验本身中,又有所超越,超越这样一个经验的层面,达到一种永恒或者不朽境界的情。也就是说,它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但是又知道时间留不住,生命虽然美好,世间繁花似锦、星空灿烂,这些美景让人倾醉,但是又无法留住,这样一种无可奈何的,一种悲凉,一种空茫,就是《红楼梦》的情。

《红楼梦》的情超越了经验层面,具有一种超验性,所以我称它为“情本体”。何谓本体?它是一种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一种最根本的东西。《红楼梦》的情,如果说它作为爱,它不是一种狭义的爱,是一种大情大爱,一种形而上的爱。这个形而上的爱,又伴着超越现实的悟与空,所以有人说《红楼梦》是一种悟书,它悟到一切皆空,确实正是这样。它的思想根底,来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它把整个宇宙、自然、社会看成一个勃勃生机、充满情感、气韵生动的世界。在这样一个世界当中,我们的生命过程随着时间展开,新陈代谢、花开花落、寒来暑往、潮起潮落,整个世界呈现出一种流变的、变幻不拘的特征,就是《易经》讲的,所谓的生生之为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出生、成长、壮大、衰老,最后走向终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感受到春花秋月的美丽,我们感受到亲情、友情、爱情之美好,我们拼命地想留住这一切美好,但是,到最后我们又发现,一切都是转瞬即逝。我们拼命想要留住的,万般珍惜的,它到最后终将成空,这就呈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凉。

《红楼梦》的情,一方面它是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人的一种大情大爱;另外一方面,这种大情大爱的背后,它又有一种了悟。这种情、爱终将成空,但是,你要说它是空,它又未必完全是空,因为生命是确确实实存在的,春花秋月,它确确实实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存在。

所以,我们这里从“情本体”的角度来看《红楼梦》,我们把《红楼梦》放到这样一个哲学背景上来理解。我这里要简单地介绍一下,我们常说中国文化是一种儒道互补的文化。儒家以社会伦理为本体,注重人和人之间的伦理秩序,要建立一套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人各安其位、各尽其能的一种和谐的社会秩序。那么道家呢,是以自然为本体,它注重的是个人心灵的自由,如何在一种乱世中保全自身,并且获得精神的独立和自由。

在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传统美学当中,除了儒家的社会本体和道家的自然本体论之外,它还有第三条途径,这一条也是一般为人所忽略的,姑且命名为“情家”。什么是“情家”?它直接以“情”为本体,它把“情”作为人生和艺术的根本。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到韩愈的“物不平则鸣”,到严羽的“独抒性灵”,到明代的汤显祖,他讲“世总为情”,就说有这样一个理论线索,它都是直接把“情”作为人生和艺术的一个本体。

从作品来看,《红楼梦》正是中国“情本体”美学的集大成者,当然就像我刚才说的,“情”本身是立体的,是多层次的。它有在世的,就是经验层面的,人生社会层面的亲情、友情、爱情,它也有超越经验层面的,形而上之情。作为“情书”的《红楼梦》,它的情,它的层次,我个人是把它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太虚幻境,它是“情本体”的直接呈现;其次是宝玉本身,这样一个生命形象,它是情的现实表现和生命体现;最后是宝黛的爱情,它是情的现实维度,在情和理的矛盾对立中,最后走向幻灭。

二、太虚幻境:情本体之直接呈现

首先我们看一下太虚幻境,《红楼梦》作为一部情案,它不仅仅是讲人的友情、亲情,或者说人的欲望之情,而是有一种超越于这种经验世界的,一种形而上的层面。那么,这个形而上的层面从整个书的结构来看,它就是太虚幻境的设立,当然从叙事过程来看,是作为太虚幻境使者的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在世俗世界,呈现为一个癞头和尚和一个跛足道人。

曾经就有一种讨论,有人说《红楼梦》里面太虚幻境、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癞头和尚、跛足道人是多余的东西,因为书中有这些元素,使得整本书变得不好理解,显得乱七八糟。所以,大概是在上世纪初,出过一个所谓的“洁本”,把整个太虚幻境的情节,把癞头和尚、跛足道士等都删掉了,称为洁本,但是,最后人们发现,删除掉这一部分内容之后,《红楼梦》虽然也还有它的精彩之处,但是它的灵魂似乎找不到了,它的精神,它的赖以立足的那个东西,我们找不到了。

太虚幻境虽然是虚是幻,但它是作者专门设立的,跟红尘俗世相对立的,一个情的世界的直接呈现。它是现实世界“情”的根本、依据和基础,如果抽掉这样一个基础,现实世界的情就无以立足。可以说,太虚幻境以及围绕它的有关论述是理解全书故事情节、故事结构的关键一环。

《红楼梦》展开的背景是封建社会,贾府赖以立足的根本是什么?是礼教。“礼”跟“情”恰好是一对对立的范畴。整个大观园的故事是在“情”和“礼”的矛盾交织中推进情节的,如果抽掉了太虚幻境,等于是把“情”的维度抽掉了,因此这个太虚幻境是不能抽掉的。太虚幻境在我看来,它是一个以情为本的世界,是“情本体”的直接呈现。

贾宝玉和众姐妹的故事主要发生在大观园,大观园是从贾府中独立分离出来的一个空间。之所以有这样一个空间,是因为贾府是以礼为本的,而作者想暂时地把宝玉和众姐妹从“礼”的世界里隔绝开来、独立出来。在大观园中,看起来情是主体,以情为主,但实际上大观园仍然是受礼制约的。“情”和“礼”的矛盾冲突构成了大观园最突出的矛盾,也是最根本的矛盾。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