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庭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儒释道思想的特点(23)

摘要: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3、坚持批判、继承(即扬弃)的科学态度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增加道家、法家思想内容。对待传统历史文化,应该取批判扬弃的科学态度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因为社会制度变了,经济基础变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的反映。“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对于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主要地不是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要引导他们向前看。”

毛泽东曾指出,就孔子儒家思想统治中国2000多年,禁锢人们的思想,也应该受到批判,但他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对孔子的中庸观点,毛泽东就对它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他指出:“孔子的中庸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中庸的合理性,在于肯定事物的安定性,从这个意义说,它是辨证的一个要素,但‘中庸’整个(整体)是反辩证法的,因为它害怕量变引起质变。把旧质绝对化,即把平衡作为追求事物的最高目标,否定斗争、变革等,把旧质绝对化,反对革命。所以,‘中庸’是维持封建制度的方法论。

毛泽东在自己的文章中,曾多次赞赏并引用孔子关于“学而不厌,侮人不倦”。

陈独秀、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虽然对孔子儒家思想持激烈的批判态度,但他们也充分肯定孔子非(反对)宗教迷信的态度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进取精神。

今天,我们继承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如蔡元培提倡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和胡适提出的“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创文明。”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取批判摒弃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汲取并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吸收世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中的养料来充实,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如何解决好中西文化的关系,使之走向世界?也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课题。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