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悲剧咎由自取?(2)

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悲剧咎由自取?(2)

一首诡诗的谜底

李遐周是大唐玄宗时代很有名的术士,天宝末年突然隐去,只在住所的墙壁上留下一些其意难测的诗,其中有一则,在历史上十分有名:“燕市人皆去,函关马不归。若逢山下鬼,环上系罗衣。”

谁也不知道这首读来诡异的诗到底想要说什么,直到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

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率领20万将士,在范阳起兵造反,是谓“安史之乱”。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长期生活在升平安乐之中的唐军,训练松懈、军纪废弛、腐败不堪,缺乏斗志,根本无法与安禄山的铁骑抗衡,河北河南各郡县相继失陷。惨遭蹂躏的百姓尸骨遍野,《旧唐书》记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叛军的兵锋很快指向首都长安的最后一道防线——潼关。老谋深算的哥舒翰坚守潼关不出,安禄山久攻不下,粮草告急,士气受沮,就在他进退两难之时,唐玄宗却听信杨国忠谗言,强迫哥舒翰开关迎敌,灵宝西原一战,唐军惨败,20万大军仅逃回8000人,长安失陷在即。

历史终于走到了马嵬驿。

《杨太真外传》中这样描述:“潼关失守,上幸巴蜀,贵妃从。至马嵬,右龙武将军陈玄礼惧兵乱,乃谓军士曰:‘今天下崩离,万乘震荡,岂不由杨国忠割剥庶,以至于此。若不诛之,何以谢天下?’众曰:‘念之久矣!’”

对诛杀杨国忠“念之久矣”的禁军将士一拥而上,杀死了杨国忠。玄宗听闻此事,万般无奈,只好出驿门劳军,禁军却不肯解围,玄宗不知道这是为什么,高力士说:“杨国忠死了,贵妃是杨国忠的妹妹,犹在陛下左右,将士们怎么能甘心呢?”

玄宗“不忍归行宫,于巷中倚杖欹首而立,圣情昏默,久而不进”,逡巡了很久,才慢慢步入行宫,挽着杨贵妃走出厅门,至马道北墙口而别之,“妃位涕鸣咽,语不胜情”,对玄宗说:“愿皇上好好保重身体,我有负国恩,死而无憾,希望让我在死前拜拜佛吧。”玄宗痛苦不堪地说:“愿妃子来世能托生在好的地方。”

“力士遂缢(杨贵妃)于佛堂前之梨树下。”

直到这时,人们才明白了李遐周的那首诗里预言的是什么:“燕市人皆去”指安禄山从燕赵之地出兵,“函关马不归”指哥舒翰败于潼关,“若逢山下鬼”指嵬字,即马嵬驿也。“环上系罗衣”,杨贵妃名玉环,被高力士以罗巾勒死。

如果说上一次的恶奴扬鞭,公主坠马,是一次震动朝野的“马震”,那么马嵬驿的兵变,杨贵妃殒命,则是一次震动历史的“马震”。

今天的人们,喜欢从各个角度赏析、玩味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甚至编排出“马震”来满足某种重口味的需求,但是往往忘记了,此二人的悲剧结局颇有些咎由自取。历史上不乏迷恋女色的帝王,但不是个个都像玄宗这样把国家大事交给爱妃的家人,纵容其贪赃枉法、巧取豪夺;历史上也不乏芳华绝代的皇妃,但并不是个个都像杨贵妃这样纵容家人操弄权柄、祸乱朝纲——而玄宗对杨家的骄纵和重用,无疑是“安史之乱”最重要的成因之一,更何况玄宗与杨贵妃无论怎样“回看血泪相和流”,也不如安史之乱给万千百姓带来的生灵涂炭更加悲惨。

“玄宗八月十五日夜与贵妃临太液池,凭栏望月不尽,帝意不快,遂敕令左右:‘于池西岸别筑百尺高台,与吾妃子来年望月’。后经禄山之兵,不复置焉,惟有基址而已。”

这是《开元天宝遗事》的倒数第三篇,取名《望月台》,文字虽短,读来令人伤古怀今,惆怅不已。岁月悠悠,世间多少事,想来竟皆是“凭栏望月不尽,惟有基址而已”。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