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童谣看四川人过年习俗

从童谣看四川人过年习俗

摘要:以前川西流行一句童谣:“红萝卜咪咪甜,看到看到就过年,娃娃想吃肉,老汉没得钱。”小娃娃盼过年,大人也盼过年。腊肉挂在柴灶门前,每天煮饭烧火都秋(熏)得滋滋冒油,满屋的腊肉香味。

以前川西流行一句童谣:“红萝卜咪咪甜,看到看到就过年,娃娃想吃肉,老汉没得钱。”小娃娃盼过年,大人也盼过年。腊肉挂在柴灶门前,每天煮饭烧火都秋(熏)得滋滋冒油,满屋的腊肉香味。

除了做腊肉,年前还要推汤圆粉。一张较宽的长板凳上,中间一个方孔,把石磨子放上去,板凳一头坐一个人,把事先按比例泡好的酒米饭米连汤舀进料口里,下面一口大锅接起,米浆就流下来了。然后把米浆装在干净的土白布袋子里吊在屋檐下慢慢滴干。如是等得急,晚上把装了米浆的袋子放在柴草灰里,再压上石块,第二天就可以吃上汤圆了。那时我总担心草灰会不会浸在粉里了,其实,米浆里的水是往外浸的。

除夕夜是新旧年的交接点,守岁一夜,一眨眼就到了新年,“昨宵灯火分明在,错被人呼作去年。”就如同几个人在牌桌上酣战一夜一样,不知不觉就到了第二天,还以为是昨天,难免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正月初一大早照样家家放鞭炮,成都竹枝词说“过年火炮响连天,纸说全红子说千。就是贫家生计薄,朝朝也放霸王鞭。”哪怕再穷,这火炮也是要放的。

初一一大早还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按历书上所说的吉祥方点灯笼火把上香,叫做“出天方”。一家人吃肉喝酒煮汤圆,然后穿戴一新,出门相互拜年道贺,游喜神方,进庙上香。这天早晨,许多人家还要用纸剪一个大雄鸡公贴在门上,因为这一天是“鸡日”。

唐宋时,成都的绅士就流行名贴道贺,走家串户递贴子,家里没人就塞进门缝,或者是贴在门上。清朝时就风行贺年卡了,用红色的硬纸做成,“三寸红单仿京式,背填居里面书名。特到人家门口贴,便言尽到拜年情。”

宋代成都人过年爱游玩的地方是丁公祠和武侯祠,进香的地方则是西门的安福寺,寺中有十三级高塔,称之为“黑塔”。人们手拿小彩旗游塔烧香,彩旗贴在柱子上层层叠叠,和尚还要在塔上点灯笼作法事,消灾祈福。

从明清开始,成都人过年所去的多是丁公祠、望江楼和武侯祠等地,从南门到武侯祠,再走小路到百花潭,游青羊宫。那时走得远的也游龙泉石经寺。初五是成都人的送穷日,叫做“送五穷”。从初一到初三,屋里不能扫地,用了的水也要装起不能倒。初五这天把屋里都收拾干净,渣滓倒河边,烧香烧纸放鞭炮,把藏在屋里的穷鬼背时鬼全都撵出去,然后再悄悄从河边捡块鹅卵石揣回来藏起,叫做捡元宝。

这天也是回娘家的日子,“新娘破五回娘家,女婿随来拜年华。”一般都是提个竹篼篼,装二三十个鸡蛋,两把挂面,一刀肉和一封点心,回来的时候娘家再打发礼信回来。

过了元宵,这年才算过完,有句民谣说,“有钱无钱,耍过大年”。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