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宏观经济思想的具体实践和贯彻形式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研究经济结构性改革和城市工作,首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后又多次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和解释其政策内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治国理政“热词”,在具体实践推进和贯彻落实中,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主要源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非以供给经济学为代表的西方经济理论。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不仅强调总量的平衡,还强调社会再生产结构的平衡,面对供给结构失衡,只有通过结构性改革,才能让供求回复平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即提高社会扩大再生产的效益和效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通过淘汰落后产能,降低企业负担,引导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创造有效供给,最终使得社会扩大再生产高效、健康发展。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渊源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二,新常态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环境和大逻辑。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结构优化升级、驱动力转为创新的大背景下进行,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仅关注结构调整,也要关注总量的变化,协调保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供需结构性失衡”已成为阻碍经济持续增长的路障。一方面,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已成为制约经济转型的累赘;另一方面,中低端产品过剩与高端产品供给不足问题并存。新常态下,供给结构调整是一种大逻辑、大格局、大趋势,是我国无法回避、必须进行的一场深刻变革。
第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与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搞全盘私有化,而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求继续推进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要妥善处理僵尸企业,有效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另一方面也要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发展,通过混合所有制企业,发挥公有和私有的优势,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
第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有力手段,也是考验经济是否能够成功转型的关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再生产入手,调整供给结构,创造有效供给,扩大内需,最终推动经济转型发展。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是个系统工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从全局出发,具备开放思维和国际视野,协调各方发展,用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深化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切实提高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供给质量和效率。
第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合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要辩证统一地运用。同时,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行为要更多更好利用市场机制,实现政府与市场功能互补、发挥合力。当前,政府职能转变和自身的改革非常重要和紧迫。“去产能”要更多地发挥市场的作用,靠市场竞争淘汰僵尸企业和落后产能;“去库存”也要更多地依靠市场的力量,政府不能过多地插手配置资源,扭曲市场价格信号;“去杠杆”政府要主动推动基于市场化的金融体制改革,使得自身和企业的负债表趋于健康发展;“降成本”政府要继续简政放权,转变自身职能,切实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补短板”既要靠市场,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又要靠政府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培养和支持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第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牢固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坚持创新发展,不仅是科技创新,还包括理论、制度、文化、模式等的创新;协调是解决结构性问题基本方法,协调发展既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也是手段;绿色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要条件,绿色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方向;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用好“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开放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经之路;共享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要求,特别是要加强民生领域的供给数量和质量。
第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人民为中心”立场和问题导向的高度统一。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主要问题在于低附加值产业,中低技术产业,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比重偏高;而高附加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强的产业、绿色环保产业比重偏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上是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场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着力解决民生短板问题,着力提升人民对优质高效产业和产品的有效需求能力,在扩大有效需求的同时,重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是新常态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习近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与完善[J].经济学动态,1998,(7).
[3]习近平.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再认识[J].东南学术,2001,(4).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王天义,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朱鹏华,中共中央党校首届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博士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