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胡智锋:高擎民族精神火炬 锻造文艺精品(4)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习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立志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这段讲话也是很有深意的。既然文艺工作者是源于人民的,既然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是人民给予的,那么文艺工作者就要做到文艺为人民,所以就必须坚持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去关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人民是怎么生活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状态,是什么样的情感状态,文艺工作者只有去观照、去观察、去体验,才能真实地、生动地表达出来。

同时,“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不仅是从外观上描摹人民的生存状态和情感状态,还要能够从心灵深处体会并发出。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要通过深入体验生活,深入观察和体会人民心态才能获得。

    那么,在中国的土地上怎样去表达文艺为人民?习总书记指出,“今天,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13亿多人民正上演着波澜壮阔的活剧,国家蓬勃发展,家庭酸甜苦辣,百姓欢乐忧伤,构成了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充满着感人肺腑的故事,洋溢着激昂跳动的乐章,展现出色彩斑斓的画面”。也就是说,在今天9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13亿多人民正在上演着波澜壮阔的活剧,到处都是丰富多彩的文艺创作题材。国家蓬勃发展的景象,家庭酸甜苦辣的景观,百姓欢乐忧伤的情形,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到处是感人肺腑的故事,到处是激昂跳动的乐章。这些色彩斑斓的画面构筑起丰富多彩的现实活剧,这就是我们社会生活之镜,也就是文艺要反映的生活。文艺要去记录这样的生活,文艺要从中挖掘鲜活的生活景观。

这就是文艺为人民、文艺服务于人民。那么,怎么为人民、服务人民?要扎根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为13亿多人民的丰富多彩、感人肺腑的生活活剧鼓舞,才能获得文艺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文艺要留精品经典之作。一个时代要留下一个时代的经典,经典本身就是文艺创作的目标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不断推进文艺创新、提高文艺创作质量,努力为人民创造文化杰作、为人类贡献不朽作品”。联想2014年,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说到:“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这个思想就是说,我们要努力锻造出杰作和不朽作品,而这种杰作和不朽作品并不是随随便便来的,而是经过锤炼得来的。

接着,习总书记围绕不朽作品和文化杰作这一点指出说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同时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

那什么样的作品才称得上是经典作品、不朽作品或文化杰作呢?就是作品本身要具有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从精神高度来讲,目光要更广大、更深远,又更能体现人类最先进的方面,特别是人类精神世界最深处要得到探寻。不仅要立足于现实,更要代表世界先进的人类精神的高度。所以我们经常说,莫言之所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仅是因为他记录了中国人民的生存状态,更重要的是他挖掘了人类精神的某种高度。这是了不起的。所以精神高度是指从世界和人类精神世界的高度去考量。

从文化内涵来讲,精品力作要体现中国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从艺术价值来讲,要展现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和中国旋律,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

我想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为什么的三句话,即文艺应该成为国家、民族的灵魂;文艺应该成为社会生活之镜,传人民之心声,塑国家之灵魂;文艺要创精品、经典之作,为世界留下独特的声音,为世界留下独特的标杆。

责任编辑:刘玉婧校对:王莹 田甜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