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自信根治“山寨复刻”

用文化自信根治“山寨复刻”

13日,人民日报以一篇《以文化创新解救“山寨”》,使公众的视线又聚焦到那些令人哭笑不得的“山寨物品”上。这些年,从“山寨”手机、“山寨”明星,到“山寨”歌曲、“山寨”电视剧,一些人似乎总能从“山寨物品”中嗅到商机。最近安徽省安庆市更是曝出了按原比例复制的大片山寨兵马俑,这种以“复刻”作为卖点的宣传以及文化照搬式的套路,把“山寨现象”演绎得淋淋尽致。而笔者认为,在“山寨文化”横行霸道的今天,我们在感慨“A货”越来越多之余,更应警惕的是其背后的畏惧心理。

什么出名就“复刻拿来”,这种“一股脑”似的跟风其实透露的是创作者抱残守旧的懒惰心态和创作背后极度缺乏的自信和勇气。一个文化圈若没有敢于创新的自信,勇于创造的开拓,只依赖山寨式的“雷同”度日,不仅会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侵害合法主体的正当权益,更会限制和埋没本土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涵和现实意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曾强调文化自信是实现思想上的自信转变为发展上的自强的基础。那么如何厚植文化自信,根治“山寨复刻”式的千篇一律,实现文化创意上的升级,我们值得为之思考和努力。

我们总说人要有自信,一个人的自信来自于哪里?来自于遇事不慌的底气,干事不乱的神气,这种气质的获得需要拥有一颗充盈、厚重的内心。在《我的文学情缘》里,习总书记曾讲述了他多年来的读书经历,从古至今、由中到西、涉猎广泛,于是我们瞬间就明白了这位领导者为何能说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样的大义朴言,为何能实现“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举重若轻。那是一种基于自身努力,提升知识、眼界、涵养后的自信渗透和彰显。

反观当下,还有多少创作者能够沉浸在学习的世界里,深耕本土文化背后的内涵?还有多少人能够从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出发,让作品多一些人生哲理、文化内涵、历史质感?种种的山寨抄袭不过说明了一种文化空虚背后的“无力感”,而化解这种无力就需要我们于瀚如星海的古今诗书中获取先人的思想精华,于代际传承的道德规范中立起中国人的文明印记,于中西对比中求得中国文化的胜势和优化空间。通过孜孜不倦的学习,薪火传承的坚持,立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如果说学习是一个充电的过程,那么文化创作便是一个输出的过程。当我们能从华夏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中萃取出这个民族赖以生存进步的精神秘籍,我们就完成了力量的积淀。然而拳头收回终究是为了打出的更加有力,那么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创作要如何找准角度、沉下重心,成就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艺新天地,便成了每一个创作者使命担当。

当看到,无论是经济转型期、改革深水期,还是扶贫攻坚、拼搏赶超,这个时代都赋予了我们丰富的素材和视角。或是改革进程中小人物的坚持,或是扶贫攻坚中大英雄的担当,都是值得去创作、歌颂的主题。这就需要我们抛弃媚俗、简单的拼接复制,打破固有的套路和模式,深入挖掘当下中国让人产生共鸣的新文化内涵,让创作化多一些时代特征、人民意愿和表现形式,让自己的作品能够被大多数人接纳喜爱,完成时代赋予自己的使命。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今天的中国文化定能从传承和创造中走出一条自信的康庄大道,让“山寨复刻”的老套路不再重现。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夏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QQ交流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 522415122。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