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洲:增强中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2)

张志洲:增强中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2)

把握增强中国国际规则话语权的着力点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在现有多数国际规则的制定中没有主导性地位,总体而言尚缺乏强大的国际规则话语权。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加入的国际组织较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入了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由于多数国际规则的制定已经由西方国家主导完成,作为后来者的中国往往要通过对既有国际规则的认同来参与国际治理。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国际制度的创建和国际规则的制定上产生了日益重要的影响,如在国际气候公约的谈判中扮演了负责任大国角色、在区域安全领域主导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在经济和发展领域创建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参与创建了二十国集团、与东盟达成了自由贸易协定等等。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看到中国在国际规则话语权上的不足,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中国国际规则话语权不断增强的态势。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我们应针对不同问题,制定相应的国际规则话语权战略,明确增强中国国际规则话语权的着力点。

抓住网络空间这一重点领域。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国际规则各不相同:有的领域国际规则相当成熟,改进的空间较小,有的领域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稳定的国际规则;有些国际规则影响全局,有些国际规则的影响则局限于较小的范围。要增强中国的国际规则话语权,必须抓住重点领域,而网络空间就是一个具有全局性影响、但相关国际规则尚不成熟的重点领域。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我国在互联网技术发展领域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具有后发优势和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可以在相关国际规则制定中争取较大的话语权。增强我国在网络空间的国际规则话语权,网络技术力量是基础、线上运行规则是核心,要将线上规则与线下技术力量结合在一起。

用好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在国际规则制定中,中国不能做被动接受者、追随者,而应作为平等的一员乃至成为主角。对于一些不公平的国际规则,要在适当的时机争取修订;对于一些与我相关的新的国际规则的创建,要体现中国思想、中国价值和中国方案。而我们能为国际规则的制定作出独特贡献的一大优势,同时也是中国增强国际规则话语权的重要基础,是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和中国智慧。例如,对于现有国际规则的修订和利益的重新分配,要知白守黑、审时度势;在主导国际规则制定的过程中,要顺势而为、以德服人,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与周边国家建立信任机制时,强调“亲、诚、惠、容”;在制定解决国际争端和利益纠纷的国际规则时,强调兼爱、非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和化敌为友、化干戈为玉帛;等等。

遵循话语权生成的基本逻辑。作为国际话语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规则话语权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它同时也遵循话语权生成的基本逻辑。强大的逻辑说服力、公正的价值理念、科学依据和实证材料等,是构成话语权的要素。在增强国际规则话语权问题上,这些要素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际规则制定过程中,中国要力争做到在议题设置上有引导力、在规则制定的讨论中有说服力、对于霸权倾向有回击力、对于质疑有解释力。此外,话语权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综合国力、文化认同、媒体传播、同人们心理期待的契合性以及制度的比较优势等。增强中国的国际规则话语权,需要深刻把握这些要素与话语权之间的内在联系。

遵循融通中外的基本原则。在国际社会,不同治理主体的利益诉求、关注点和价值理念往往千差万别。不考虑差异性的国际规则,难以被不同国家和群体普遍认同,也就难以在国际社会得到普遍遵循。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拥有5000多年独特文明和文化传统的东方古国,作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中国对于自己的国际角色有特殊的自我定位,对于国际规则制定有特别的诉求。同时,作为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负责任大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天的中国对国际规则必须有全球视野和开阔胸襟。在国际规则的话语体系建设方面,我们必须牢记和遵循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论述,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作者为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