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旭东: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要有文化思维

杨旭东: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要有文化思维

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发展阶段,也是农村建设从过去以硬件建设为主向更加注重内涵建设的一次重大转变。美丽乡村之“美丽”,不仅要求自然生态环境的宜居优美,还要求人文环境的优雅、人文素养的提高、乡风民俗的淳朴等。可以说,新时期的美丽乡村建设,文化建设是核心。各级政府要避免把美丽乡村建设仅仅当成一项经济工作来抓,在推动这项工作中就需要有文化思维。具体来说,应该着重在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选择试点要有文化标准。一些地方在选择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时,采取竞选立项的办法来确定试点村落,这种选择办法貌似公平,实则有利于一些特色文化村镇胜出,因为这些村镇本身就具备历史文化方面的优势,成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只是一种锦上添花的事情,而对于一般村落而言则有失公平,即使成为试点,也往往倾向于在硬件设施建设上做文章,比如道路硬化、村庄绿化、排污管网化等,忽视文化方面的标准和要求。虽然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包括广大农村地区在内,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提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另外,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精神生活匮乏,不良社会风气抬头,现实社会遭遇到的困境也要求在选择美丽乡村试点时一定要有文化标准。这就要求对美丽乡村建设可以分批、分类进行,根据各个村庄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措施,但必须要确定一些带有共通性的标准,比如文化标准。对于文化积淀深厚的村镇,要提高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标准,在原有历史文化优势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其成为当地文化风尚的引领者和示范者;而对于文化基础条件较差的村镇,则可以把其视为美丽乡村建设中需要补齐的短板,在加强基础设施的同时,努力增加文化建设的投入,提高当地的整体文化水平。

规划设计要留足文化空间。《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下简称《指南》)中明确要求:未来的美丽乡村不仅要建设具有娱乐、广播、阅读、科普等功能的文化活动场所,还要定期组织开展民俗文化活动、文艺演出、讲座展览、电影放映、体育比赛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因此,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人民群众公共文化生活的需求,留足文化空间。“文化空间”是一个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来的学术新名词,实际上中国传统社会里并不缺乏这样的理念和实践,不少地方遗存的古戏台、祠堂、庙宇,甚至包括村落内约定俗成的公共场所,本质上都是农耕社会里特定区域内的文化空间,它们在传统社会里承担了为民众提供公共文化展示平台的功能。今天的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提供民众精神享受的文化正餐,而且还要提供享受这些正餐的文化空间。之所以强调对文化空间的预留,是因为要借鉴和吸取城镇化过程中的教训,比如一些城中村改造项目,片面追求住宅小区的容纳人数,而无视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所必需的公共空间,导致很多新建社区成为人和车的集散地。未来的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留足享受文化的公共空间,而且还要留有承载文化的空间。要尊重乡土社会敦亲睦邻的文化传统,尤其应该注意借鉴和吸收古代村落和房屋设计上蕴含的传统哲学思想和生态文明理念,在充分合理利用物理空间的同时,建设符合现代乡村社会实际的人文空间。

建设实践中要有文化情怀。美丽乡村建设是针对乡村社会的国家农村建设方略,在建设实践中可能同样会遭遇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个老问题,即拆和建的问题,“拆”的原因无非有两个:一是为建设新的提供空间,二是旧的不符合时代审美要求。无论是哪一个原因,都需要面对“旧”的去留问题。在这一方面,中国已经有太多因野蛮拆迁而造成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的教训,因此,美丽乡村建设中,无论是政策制定者,还是建设实践者,都应当怀有一种浓浓的文化情怀,只有持有这样情怀的决策者、执行者,才可能对文化有爱惜之意、敬畏之心,在观念上才可能视那些散落在乡村社会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古迹为宝贵的财富并对其进行合理保护,《指南》对此也要求“搜集民族民间表演艺术、传统戏剧和曲艺、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族服饰、民俗活动、农业文化、口头语言等乡村非物质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尤其是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与村落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村落是孕育这些非遗的母体,也是它们得以传承、发展的空间和载体。我们一直强调要活态传承文化遗产,究竟如何活态传承,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活鱼须在水中看”一样的道理,恐怕保护其原生的环境是重要的措施之一。唯有在这样的文化情怀下,决策者、推动者、实践者等诸多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力量才能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视为美丽乡村的重要使命,如此理念主导下建设成的美丽乡村才可能不仅美丽宜居,而且适宜文化传承。

贯穿始终要有文化责任。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责任,我们这一代人在努力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同时,还必须承担起一个重大的文化责任那就是守护民族文化的根脉,确保其能够延续下去,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恰逢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社会飞速发展,并裹挟着各种外部力量,给悠久的农耕文化带来冲击。而一个伟大民族不仅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还必须在文化上处于领先地位,具有引领作用,灿烂辉煌的农耕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优势所在。要在今天确保我们这种文化优势能够在全球化的语境下继续为世界作出贡献,作为华夏文化之根源的农耕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未来的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有一种文化思维来主导和推动,用意也在于此。从这个角度看,美丽乡村建设中必须有一种贯穿始终的高度的文化责任在其中,表面上看,它关乎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深层次上说,乡村社会是农耕文化的孕育土壤和发展源头,要得中华民族文化之“渠水清如许”,“源头活水”之重要性不言而喻。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