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江生:习总书记改革思想中的哲学智慧(3)

陈江生:习总书记改革思想中的哲学智慧(3)

在国内经济发展方面,实现了对“单纯追求增长速度”的否定,提出了“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论英雄”。而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要求,既是基于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的严峻形势,也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目前中国经济的质效正不断得到提升:一是绿色发展成效初显,2016年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5.2%;二是产业结构持续升级,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了50%;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迅速,2016年前三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0.8%。

在对外开放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两次否定,第一次是“引进来”对封闭的否定,第二次是“走出去”对“引进来”的否定。实施“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战略,既符合辩证法的规律,又是尊重客观事实的必然选择。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积累起大量的资金、技术、信息,这些要素多余的部分并未发挥出应有的效用。因此统筹推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有利于提升信息、技术、资本的效率,加快形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从2015年的数据来看,我国“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取得很大进展,尤其是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呈现出增速快、领域广、流向制造业的投资增长快的特点。

习近平改革思想是唯物史观的生动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指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改革思想中的唯物史观的立场和观点。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依靠人民群众,二是尊重社会存在。

第一,充分体现了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依靠人民群众的观点。从根本上来讲,不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中国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都来源于人民群众。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人民群众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是推动改革的重要力量。没有人民的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一方面,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改革的不竭动力,是保证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根本支撑;另一方面,人民群众还是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的主要力量,不论是包产到户还是土地流转,都是人民的首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多次强调的,“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13亿人民的力量”。

第二,充分体现了对社会存在的尊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也是习近平改革思想的立足点。习近平改革思想对社会存在的尊重,主要反映在尊重我国的基本国情,尊重市场的地位和作用,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论是总结发展经验还是制定发展战略,党中央都以中国的客观实际为出发点。尤其是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更加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准确把握和长远眼光。对市场的尊重,体现在对市场地位的深刻认识,以及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对市场作用的充分尊重。习近平改革思想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是这样承诺的,也是这样做的:从户籍制度改革的破冰到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从司法体制改革的推进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统筹……凡“人民有所呼”,则“改革必有所应”。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