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这三年]一项成果三地故事

[京津冀,这三年]一项成果三地故事

摘要:京津冀三地还围绕大气污染防治、钢铁节能减排、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等重点领域设立专项,鼓励领军企业与高校、院所组成产业创新联盟,开展联合攻关。

90多所高校、300多家科研院所、1.2万家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0家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全国一半以上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北京拥有的科技创新资源,这些让人艳羡的资源为北京市的经济增长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根本要靠创新驱动,要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整合创新资源,以弥合发展差距、贯通产业链条、重组区域资源。三年来,京津冀三地打破行政分割,消除隐形壁垒,共建创新平台,一批批北京科创型企业向天津、河北延伸创新链条,形成了“北京研发—天津转化—河北生产”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这个布进去以后要把水挤压出来,模拟小试的过程也是模拟大生产的过程。”见到宋诙时,她正在研究室忙碌着,模拟布料印染前的处理流程。对于外人的到来,宋诙丝毫没有察觉,仍旧埋头在桌前写写画画。走进这家闻名国内外的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实验室,与其说是实验室,倒不如说是小型“纺织厂”。料槽、蒸箱等设备摆了满满一屋子,在这里可以模拟纺织印染的全部流程。

而宋诙正在进行的是用生物酶替代传统烧碱的印染技术试验。据她介绍,最早是为了帮天纺解决问题。当时找到天纺时,就问能否在绿色工艺、节能减排上帮他们做一些工作,他们说可以,如果染前处理能用酶替代碱的话,能解决很大问题。

纺织工业是我国传统型支柱产业之一,在我国轻工业中具有重要经济地位和雄厚的产业基础。不可回避的是,传统纺织工业也是一个污染重、能耗高、耗水量大的行业。

在我国传统的退浆、煮炼、氧漂和丝光等染前处理过程中,应用大量烧碱和助剂等化学制剂,不仅耗费大量的水和能源,同时还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数据显示,1万米棉织物处理需300吨水;处理过程温度95~100℃,占全工艺能耗的45%;纤维易损伤,设备易损坏。以上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传统纺织工业的发展,甚至国内已有部分大型传统纺织企业在越来越高的环保压力下被迫停产。

瞄准这样的机会,宋诙成为中国科学院布局天津研究所首批成员,依托天津产业基础,同时享受北京资金智力支撑,宋诙带领团队很快投入到新酶制剂与绿色生物纺织工艺的开发工作中。

在宋诙看来,天津作为这么重要的一个城市,如果没有科学院研究所在里面,确实缺点什么。宋诙认为,用他们的生物技术为纺织行业技术创新做一定贡献,是所领导非常好的一个布局。

当新技术进入到传统工艺中,无论是机器设备还是操作流程都发生了水土不服的情况。烧碱环境下生物酶存活率低、布料挤水时携带生物酶数量过少等问题都在一线生产中暴露了出来。

“为什么会失败?是因为我们对设备了解的不够透。亲自看了以后我发现,实验室的过程和大生产过程不一样,布进入料槽以后,需要把液体挤掉,每次挤压布的带液量对酶的作用影响非常大。”宋诙告诉记者。

2014年,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提出,犹如雪中送炭,打通了隐形壁垒,为宋诙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一边是实验室,一边是纺织厂,宋诙两头奔波,但能够进入天津轻纺生产一线,这是宋诙团队在实验室中难以想象的实践机会,让科技工艺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宋诙觉得找对了合作方向。

宋诙说:“在实验室的成功他们不会认可,一定要在生产一线做过,才会觉得这个事情真正是成功的。天纺和宁纺是我们起步阶段特别重要的支持。”

实验在实际生产中获得了成功,帮助天津轻纺解决了降污问题,更重要的是工艺改进带来了企业真金白银的经济效益。经过试验,酶法冷堆退浆精炼技术获得成功。这个工艺相比传统纺织工艺,可节约蒸汽50%,节省电量40%。更为重要的是,酶法退浆精炼后的废水中不含烧碱,无需酸中和,可节约大量水资源及酸性试剂,节约用水50%。

宋诙介绍说,一般来讲能降低成本30%,芳纶这样的面料处理时,能节省成本70%。

院所发挥才智、企业得到效益,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不仅激活了北京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更激活了津冀两地企业转型动力。宋诙前不久接到了来自河北纺织业的邀请,那里的企业正在应对传统纺织业降污染、降能耗的要求。

宋诙说:“我们在天纺取得了成功,天纺有同事调到河北纺联,他知道这个消息,就主动来找我们,希望把我们的技术弄到河北去做。”

宋诙的科研团队在河北宁纺集团的生产线上进行了大规模试验,一次失败就又回到天津实验室论证,设备不行就再从天津调运材料。这场“研发接力”在反复进行四次后最终获得成功。“时间上是很重要的,做一次我们讨论一下方案,哪不行就接着再做。整个过程是一个很好的两地互动,京津冀一体化确实把视野放宽了。”宋诙说道。

借助北京研发的“大脑”功能,河北加强与京津进行关键创新技术的联合攻关和集成应用,京津科技成果加速在河北落地转化。“北京智力研发—天津成果转化—河北实践检验”的创新链条正在京津冀三地加速形成。

许多像宋诙团队这样来自北京的科技资源在天津、河北两地释放出推动产业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仅2016年一年,北京输出到天津、河北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54.7亿元,增长38.7%。

另一方面,宋诙团队的科研成果能够在京津冀之间转化实施,更是得益于三地协同发展带来的区域优势资源合理配置。发挥三地所长,企业各取所需。

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李朝兴指出,做好产业协同发展,核心在创新,关键在协同,重点在联动。以产业链为依托,整合区域资源优势,形成以北京为创新中心、天津为综合支撑、河北承接转化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在坚持京津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这三年来,已经形成了一批实实在在的产业对接成果。如今,国家云计算中心落地张家口,在周边省份眼里曾经高不可攀的中关村也在积极布局天津、河北,将创新思路和先进科技落实到京津冀整个区域。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等一批协同创新平台相继运营。

京津冀三地还围绕大气污染防治、钢铁节能减排、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等重点领域设立专项,鼓励领军企业与高校、院所组成产业创新联盟,开展联合攻关。

北京市市长蔡奇表示,要更广泛地集约北京的高端要素和优质资源,放大北京科技创新优势,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为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打开空间,有效带动区域内涵集约发展的路子,形成新的增长极。

如今,三地协同创新的舞台越来越宽广,宋诙的干劲也越来越足。今年,她的团队打算再去宁纺,用新的体系再做进一步的示范应用,不仅技术要推广,服务也要推广。她表示,争取在京津冀所有地方,只要她的团队能服务的地方,都要服务到。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