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维护文化安全
国家实力是影响国家安全的决定性因素,文化软实力也是影响文化安全的决定性因素。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文化所具有的感召力、创新力、吸引力和影响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就必须提升国家文化的主导力、创新力和影响力。
一是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文化感召力。文化的核心是精神,精神的核心是信仰。2014年是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当时剖析甲午战争的文章浩如烟海,但一个基本共识是: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文化之败、信仰之败。甲午战争爆发后的第27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我们党是靠信仰发展起来的,没有信仰,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岁月最有情,也最无情。长期的执政使我们党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但在一部分党员中也淡化了精神和信仰。今天,我们在文化安全上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信仰缺失。信仰缺失是最大危险,比战争失败还危险,因为一场战争失败了还有机会扳回,信仰没了就不好扳回了。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讲得最多的就是理想信念问题、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因为这是一切问题的“总开关”。
如何使党的执政行为符合马克思主义要求?核心是加强作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能不能解决好作风问题,是衡量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对党和人民忠诚的一把十分重要的尺子。” 在价值多元、诱惑无限的今天,我们党必须经常“注意整党整风”,必须“坚持坚持再坚持,把作风建设抓到底”,让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政治追求,真正转化为我们的执政行为,让一切损害人民利益的各种行为彻底消失。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文化感召力。
如何使党的执政行为符合老百姓的要求?核心是关心百姓生活。列宁曾指出:“大多数人是根据实际生活得出自己信念的,他们不相信书本和空谈。” 大量事实也说明,一个人思想观念的形成,不仅取决于理论的支持程度,也取决于生活的支持程度。过去,我们光注意了生产,没注意生活。在主流价值建设方面取得了成绩,但在生活领域,在老百姓认同方面,却出现了问题。忽视百姓生活,就难以有效引领大众思想观念,就难以让老百姓形成文化认同。今天的老百姓最关注发展问题、公平问题、收入分配问题、环境问题、干部作风问题,等等。如果党和政府回避这些人民群众所关注的问题,无论怎么宣传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都不会相信,效果就必然大打折扣。
二是增强文化创造活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要靠雄厚的物质基础,更需要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没有活力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也就不可能有影响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三个“解放”:解放思想、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解放和增强文化活力。增强文化创造活力,亟须处理好三对关系。
处理好政治和文化的关系。任何文化都是为一定现实政治服务的,完全脱离现实政治的纯文化是没有的。但是,政治不能代替文化,政治代替文化只能带来文化的僵化和倒退。处理好政治与文化的关系,一方面,文化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党和政府要为文化的发展提供宽松的氛围。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4月26日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对来自知识分子的意见和批评,只要出发点是好的,就要热忱欢迎,对的就要积极采纳。即使一些意见和批评有偏差,甚至不正确,也要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宽容,坚持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
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在文化资源配置上,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占主导地位的。这种配置方式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但也存有弊端。改革开放后一段时期内之所以出现文化供给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之间的巨大矛盾,与这种文化资源配置方式不无关系。后来,政府逐渐将市场机制引入文化领域。事实证明,这个决策是正确的,也符合文化发展规律。我国电影业是目前公认发展最好的文化产业之一,而电影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市场化改革。需要指出的是,市场经济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市场机制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市场机制无法满足低收入人群的文化消费需求,不能自发维护社会公德,也无法消除地区间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差异。因此,我们在强调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还要强调发挥好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和管理方面的作用,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处理好主旋律和多样化的关系。“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是我们党一个重要的文化方针。这个方针既强调尊重文艺创作、学术研究的自由,又强调艺术家、学者的社会责任,有利于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对党的文化方针政策作狭隘的解释的现象。比如,有人认为,弘扬主旋律就是文艺作品要正面歌颂,要说好话。把弘扬主旋律等同于政治标准、等同于歌功颂德,这是对党的文化文艺方针政策的误读,不仅不利于文化的发展繁荣,而且极容易引起人民群众的反感。什么是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说得很清楚:致力于表现中国人的生存命运、表现中国精神、表现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实践的作品都是主旋律。弘扬主旋律,并不意味着对现实问题的回避。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是工作的导向。我们在讲“弘扬主旋律”的同时,也要“提倡多样化”。
三是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文化领域的斗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要打好这场持久战,既需要提高内力,打好防御仗,也需要积极作为,打好主动仗。要千方百计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纠正经济影响力等于文化影响力的错误观点。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经济影响力不断增强。有人认为伴随着中国经济影响力的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自然也会增强。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必须看到,文化影响力的提升受益于经济实力的增强,但并不是必然结果。其一,制约文化影响力的因素很多,国家政治制度、文明发展程度、国民智力素质、官员气质形象等,都渗透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而绝不仅仅是经济实力。其二,经济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并不总是同步的。19世纪的德国人才辈出,但经济上很落后。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仍,民不聊生,但思想灿烂辉煌。美国1895年就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成为世界文化中心。美国学者迈克尔·巴尔曾说:“中国崛起不仅是一个经济事件,还是一个文化事件。”“很难判断第三世界国家政府是被中国的文化、意识形态和制度所吸引,还是仅仅被中国巨大的贸易利益所吸引。”
树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已经形成共识,社会主义文化能否“走出去”有些人却讳莫如深。目前,在文化交流领域有个怪现象:对内讲马克思主义,讲社会主义文化,对外则讲中国传统文化。其原因就是缺乏文化自信。鸦片战争后的100年时间里,伴随着国家的积贫积弱,中国人的精神垮了,文化自信心没了。今天,我们虽然摆脱了物质贫乏,中国的企业、国人的足迹已经遍布世界,但在文化方面,仍然存有自我矮化、自信不足的问题。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疲于防守、被动应对。解决这种被动局面,首先需要我们增强文化自信特别是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成功的,我们比任何人都有理由坚定文化自信。
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文化的先进性,是文化能够被别国接受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现在孔子学院在世界发展很快,但也面临着“走出去”却“扎不下根”的窘境。出现这个问题,不是说孔子思想、中国文化不好,而是因为我们不善“营销”文化。美国文化在世界上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原因不在于它有多么先进,而是在于善于营销。研究美国文化的法国学者费雷德里克·马特尔认为,美国不仅对外输出文化产品,而且还输出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就是公司主导下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在这个模式中,美国的电影制片公司、大型企业、传媒集团才是整个运作方式和生产规则的掌控者。要突破我们当前文化对外传播中的“送出去”但“扎不下根”的困局,必须改变“营销”方式,既要坚持在政府主导下把文化输送出去,又要借鉴外国好的做法,把文化推销出去,形成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开花结果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肖德甫.百年博弈:20 世纪的战略遗产[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
[2][法]弗雷德里克·马特尔.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美]迈克尔·巴尔.中国软实力:谁在害怕中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4][美]琴斯曼.西方如何“营销”民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颜旭,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副研究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