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晓音:古典诗词的阅读与欣赏(10)

摘要: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古典诗词的成就极其辉煌,题材内容非常丰富,形式风格多样,艺术手法也千差万别。所以,阅读和欣赏古典诗词不能一概而论。要欣赏古典诗词,最基本的问题是理解古典诗词的背景及含义。那么,如何更好地阅读和欣赏古典诗词呢?本篇文章从诗词的内容、风格和题材类型的关系;如何联系体裁因素来理解古典诗词的创作特色;如何通过学习古典诗学和词学的理论提高鉴赏水平和古典诗词内涵中的宗教哲学思想和古代文化知识这四个方面,为广大网友上了一堂生动的诗词课。

(二)形与神

形神关系,推崇写意,贬低写形,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主张。苏东坡较早提出绘画要传神写意的理论,如《书陈怀立传神》等,还说“论画与形似,见与儿童邻。”(《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并提出“诗画一理””,诗歌创作的原理和绘画一样,也要以传神写意为上。传神的手法不但在宋代以后的诗词创作实践中被不断发展,而且相关理论到了明清时,最终形成非常重要的“神韵说”。 

写意和写形各自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比较一下章质夫和苏轼的两首杨花词,看一看写形和写意的明显差别。章楶,字质夫,北宋将领、词人,常常和苏轼有书信来往和诗词酬唱。他写了一首《水龙吟·杨花词》,当时非常有名:“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苏轼看到这首词以后,就和了一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次韵就是依照别人的词的韵脚来和作。“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从字面上来看,章质夫的《杨花词》已经把杨花的特点把握得非常准确。苏轼的和作,假如说还在描写杨花的形态方面下工夫,很难超过原作的水平。咏物为题材的作品,固然应该首先做到形貌刻画的逼真,但是如果单纯地追求形似,就不能算是上品。在宋代以前,中国的咏物诗已经有了上千年的悠久传统,而且形成了很高的审美标准。最高的境界就是不拘泥于物的描绘,通过写意来显示出物的形态,而且在物态当中能够寄托更深的情志。苏东坡这首词可以说正是吸取了咏物诗的经验,从比喻和写意落笔,在构思的巧妙和写物的传神方面,远高于其他名家的同类作品。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