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晓音:古典诗词的阅读与欣赏(7)

摘要: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古典诗词的成就极其辉煌,题材内容非常丰富,形式风格多样,艺术手法也千差万别。所以,阅读和欣赏古典诗词不能一概而论。要欣赏古典诗词,最基本的问题是理解古典诗词的背景及含义。那么,如何更好地阅读和欣赏古典诗词呢?本篇文章从诗词的内容、风格和题材类型的关系;如何联系体裁因素来理解古典诗词的创作特色;如何通过学习古典诗学和词学的理论提高鉴赏水平和古典诗词内涵中的宗教哲学思想和古代文化知识这四个方面,为广大网友上了一堂生动的诗词课。

词的本色是婉约的,虽然苏东坡、辛弃疾的词属于豪放派,但是苏东坡实际上是把诗的特点融到词里,而辛弃疾是把散文的特点融到词里。词体本身的特点是擅长于表现含蓄、敏锐、细腻的感受,而且往往富有暗示性。下面我们来看晏殊的《蝶恋花》,晏殊是北宋著名词人。“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是他表现相思离别的名篇。上片开头写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烟雾,好像很忧愁。兰花上挂着露水,好像在哭泣。这里用的是移情的手法,就是把人的主观感情移到景物上去。看起来是在写菊花和兰花,实际上写的是闺中少妇被愁云笼罩的那种状态。一阵阵轻寒透进了罗幕,燕子也离开了屋梁上的巢穴,双双飞走了。这是借燕子的双飞来反衬人的孤单,也暗示已经到了秋天。明月不懂得我的离恨之苦,天亮了还透过窗户照进来。这个为离愁所苦的人为什么要怪罪月光呢?因为明月会让人想到月圆而人不圆。而“斜光到晓”暗示了她一夜未眠。这就是词的一种暗示手法。 

下片和上片之间是通过“昨夜”和“到晓”这两个时间点串联在一起的。“昨夜西风凋碧树”说明这个失眠的人听了一夜的风声,到天亮的时候就看到所有的树叶都被吹落了,秋天好像在一夜之间突然来临。站在高楼之上,感到天地之间变得非常空旷,可以一直看到通向天涯的道路。登楼远望却看不见她思念的人,山长水远,音信难通,想要给远方的人寄一首诗,捎一封信,又该寄到哪里去呢?从字面上来看,只是写离愁别恨,当然也包含了对于人生的聚短离长、飘泊无定感到落寞。这首词的语言非常精美,带有一种富贵的气息。表达温柔含蓄,抒情看似直白,但意思曲折。再加上一些移情于景、暗示、反衬的手法,使其具有婉约派含蓄委婉的典型特征。 

其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最被后人称赞,因为当中蕴含有一种启发性。看不到任何障碍,一切尽收眼底,固然是做学问所需要的胸襟,可是如果没有经过刻苦的磨练,没有潜入到学问的深处,是不可能体会到其中的复杂和艰辛的。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