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本色是婉约的,虽然苏东坡、辛弃疾的词属于豪放派,但是苏东坡实际上是把诗的特点融到词里,而辛弃疾是把散文的特点融到词里。词体本身的特点是擅长于表现含蓄、敏锐、细腻的感受,而且往往富有暗示性。下面我们来看晏殊的《蝶恋花》,晏殊是北宋著名词人。“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是他表现相思离别的名篇。上片开头写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烟雾,好像很忧愁。兰花上挂着露水,好像在哭泣。这里用的是移情的手法,就是把人的主观感情移到景物上去。看起来是在写菊花和兰花,实际上写的是闺中少妇被愁云笼罩的那种状态。一阵阵轻寒透进了罗幕,燕子也离开了屋梁上的巢穴,双双飞走了。这是借燕子的双飞来反衬人的孤单,也暗示已经到了秋天。明月不懂得我的离恨之苦,天亮了还透过窗户照进来。这个为离愁所苦的人为什么要怪罪月光呢?因为明月会让人想到月圆而人不圆。而“斜光到晓”暗示了她一夜未眠。这就是词的一种暗示手法。
下片和上片之间是通过“昨夜”和“到晓”这两个时间点串联在一起的。“昨夜西风凋碧树”说明这个失眠的人听了一夜的风声,到天亮的时候就看到所有的树叶都被吹落了,秋天好像在一夜之间突然来临。站在高楼之上,感到天地之间变得非常空旷,可以一直看到通向天涯的道路。登楼远望却看不见她思念的人,山长水远,音信难通,想要给远方的人寄一首诗,捎一封信,又该寄到哪里去呢?从字面上来看,只是写离愁别恨,当然也包含了对于人生的聚短离长、飘泊无定感到落寞。这首词的语言非常精美,带有一种富贵的气息。表达温柔含蓄,抒情看似直白,但意思曲折。再加上一些移情于景、暗示、反衬的手法,使其具有婉约派含蓄委婉的典型特征。
其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最被后人称赞,因为当中蕴含有一种启发性。看不到任何障碍,一切尽收眼底,固然是做学问所需要的胸襟,可是如果没有经过刻苦的磨练,没有潜入到学问的深处,是不可能体会到其中的复杂和艰辛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