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王国维曾以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境界。第二境界他用了柳永的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本来是柳永描写相思的。王国维先生用来比喻做学问要能够付出艰苦的劳动,不惜消瘦憔悴。而最高的境界,王国维先生用了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比喻经过千百次苦苦的求索,突然在不为人注意的地方有所发现,这个才是真正的创获。这样的比喻确实是非常贴切的。当然这些都不是作者的原意,只是他们创造的这种境界可以启发这类联想。
如何通过学习古典诗学和词学的理论提高鉴赏水平?
中国古典诗学从秦汉时代开始,到清代末年,逐渐积累起一套自成体系的欣赏理论,一直运用到现在。因为古代的欣赏家本身也都是作家,所以对于作品的评论往往偏重于感性和印象。他们的审美感受也相当细腻、准确。他们不仅提出了许多总结创作规律的概念,如比兴、气骨、兴象、意象、意境、格调、神韵、法度等等,而且还善于用大量的比喻来说明其对作品的感觉。由于现代人距离古代作品比较遥远,所以古人的感觉就特别值得珍视。在很多情况下,这就成为我们今天理解文本,感受诗词艺术的重要依据。这些理论非常丰富,今天我主要想举两个方面的理论,一个是自然和人工的关系,另一个是形和神的关系。
(一)自然和人工
中国古代的鉴赏理论往往强调好诗应该是浑然天成,没有任何的人工痕迹,如果这首诗能够让人看出作者的构思痕迹、雕琢痕迹,那就失去了自然的风味。这个观点当然正确,不过我们知道诗歌创作是非常复杂的,所以我们要懂得如何辨析这种观点。实际上,可能除了少数浑然天成之作以外,所有的文人诗其实都要经过构思,有人为的加工。差别只是在于,有的看不出构思的痕迹,有的比较明显。但是即使有的思理痕迹很清楚,也有很多好作品。所以唐宋以后的理论就逐渐倾向于一种共同的认识,假如能够经过巧妙的构思,最后达到自然,那就是很高的境界。
陶渊明向来被大家看作是自然的典范,杜甫向来被看作是人工的典范。陶渊明追求自然,他的诗也从来不加雕琢。陶渊明的《拟古诗九首其八》非常能够表现他的精神境界:“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这首诗是陶渊明写自己少年时候的人生抱负。他想要执剑游历诗里的地方,说明他曾经有过那种立功边塞的雄心壮志。整首诗把古人的遗迹都集中在一起,化成了他虚拟的壮游途中所见到的景物,表现了他少年时志在四方的豪气,对于避世的节操和除暴的义气的向往,以及自己在人生的长途中坚持以古人的节义作为精神食粮的意志。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