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出来,陶渊明的很多诗也是很用心构思的,这首诗就说明了这一点。这首诗的构思原理,就是把抽象的理念转化为一个虚拟的情景,这种构思在陶渊明之前就有了,但是陶渊明写得更加抽象,很容易让人想到现代绘画派里把图形组合在一起的手法。魏晋诗里对人生道路的探寻是很普遍的主题,这个时期的诗人一般不会刻意去追求巧妙的构思。陶渊明这首诗虽然看起来很巧,但实际上就是把他的思想、感受和情绪进行高度概括和抽象化之后产生的一种奇特效果,所以全诗读起来一气呵成,非常朴素,看不到刻意追求新奇的痕迹,显得十分自然。
杜甫的诗往往含意很深,表现手法的变化也很多。我们读杜甫的诗,一定要先搞清楚他的思路,才能够体会其中的妙处。如杜甫的《曲江二首》的第一首:“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安史之乱中沦陷的长安又收复了,杜甫回到了长安,正值暮春的时候游曲江,有感而作。“一片花飞减却春”,这个构思很新奇,春光好像是万点花片叠加而来的,所以每飘落一片花瓣就减掉了一片春光,它的奇妙就在于用加减法把本来没法计算的春光实物化了。于是,那种普通的怜春、惜春就变成了一种很吝啬的心态,自己每天都在计算着有多少春光被减了,“风飘万点”当然更是愁煞人了,所以他要喝酒解愁,为了解春愁,他不怕喝酒伤身。
原本曲江边上有很多以前达官贵人的房子,但是现在主人都已经不在了,只有翡翠鸟在其中做窝。苑边只剩高坟无人祭扫,石头雕刻的麒麟卧在旁边。一般的注解都说这是写安史之乱以后曲江荒凉的景象,这当然没错。但是我们可以再深入思考一下,曲江可以写的景物很多,杜甫为什么要用这两个意象来对仗呢?翡翠鸟是一种很美丽、很娇小的鸟,石麒麟是冰冷的、庞大的石头,这两种东西在形象上形成对照,清晰昭示了青春的短暂可爱和死亡的冷酷永恒。
“细推物理须行乐”,诗人要追求的万物兴衰的自然之理是什么?那就是连帝王的宫苑也不免变成高冢荒坟,而青春又是如此的短暂、脆弱。两相比较,就感到没有什么永久的功名富贵,所以不必为浮名所拘束,及时享受青春才不辜负有限的人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