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晓音:古典诗词的阅读与欣赏(11)

摘要: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古典诗词的成就极其辉煌,题材内容非常丰富,形式风格多样,艺术手法也千差万别。所以,阅读和欣赏古典诗词不能一概而论。要欣赏古典诗词,最基本的问题是理解古典诗词的背景及含义。那么,如何更好地阅读和欣赏古典诗词呢?本篇文章从诗词的内容、风格和题材类型的关系;如何联系体裁因素来理解古典诗词的创作特色;如何通过学习古典诗学和词学的理论提高鉴赏水平和古典诗词内涵中的宗教哲学思想和古代文化知识这四个方面,为广大网友上了一堂生动的诗词课。

如果把章质夫的词和苏轼的词加以比较的话,我们可以看出,两首词的内容,虽然都咏杨花写思妇,但是章质夫的杨花和思妇是分离的,是由杨花词的动态最后写到思妇;而苏东坡则是花和人完全融为一体,贯穿全篇的主要是幽怨的惜春之情。这里边我们就可以看出咏物词写形和写意高低的区分。所以南宋著名词人张炎称赞苏东坡这首词“压倒今古”绝非过誉。

古典诗词内涵中的宗教哲学思想和古代文化知识

对于诗词作品文化背景了解的深浅会影响到我们对文本的理解。以山水诗作例,从六朝到唐代,山水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着很多玄学知识,还有魏晋时期流行的老庄哲学,以及佛学理趣。如果要理解山水诗的意境美,不仅要关注其写景的技巧,还要初步了解老庄哲学思想以及佛教思想对于审美思想的影响,才更能够深入理解其中的意境。 

山水田园是中国古代诗歌最重要的题材类型之一。中国山水千姿百态的奇观,为历代文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中国长期稳定的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又使人和自然形成了天然的联系。从南朝到中唐,是中国山水田园诗的高峰期,其审美方式和精神旨趣都在这一时期形成,并且确立了山水田园诗的基本主题,这就是表现人对大自然活跃生命的深沉体悟,向往回归自然的淳朴和纯真。这种天人合一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就与这一时期老庄思想和禅宗的发展有关。 

盛唐山水诗的特色之一是具有空静的意境美。这种审美观照方式和禅宗信空的观念是有关系的。“澄怀观道,静照忘求”是中国山水诗一种独特的审美观照方式。澄怀观道,东晋宗炳说,“老疾将至,名山恐难遍睹,唯澄怀观道,卧以游之。”我又老又生病,不可能爬遍那些名山了,只能躺着让自己的情怀意念变得非常清澄,观察自然存在和变化的规律。静照忘求:王羲之曾说“争先非吾事,静照在忘求”,意为如果在深沉静默的观照中忘记一切尘世的欲求,甚至忘记自己的存在,这样就能够达到心灵和大自然的变化弥合为一的境界。这种静照实际上是融合了道家和佛家的“虚境”和“灵鉴”。这种观念在东晋被转化为一种审美意识。支遁的诗句“寥亮心神莹,含虚映自然”,则是对“静照忘求”的进一步说明。意思是说当人的心灵变得特别清澈透明的时候,就会像一面晶莹的镜子照出完整的自然。由“澄怀观道”而获得的一种空明清澄的意象,几乎就成为早期山水诗的共同特点,而且一直延续到盛唐,这就是中国山水诗为什么特别推崇晴朗明净美的一个深层原因。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