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章质夫的词和苏轼的词加以比较的话,我们可以看出,两首词的内容,虽然都咏杨花写思妇,但是章质夫的杨花和思妇是分离的,是由杨花词的动态最后写到思妇;而苏东坡则是花和人完全融为一体,贯穿全篇的主要是幽怨的惜春之情。这里边我们就可以看出咏物词写形和写意高低的区分。所以南宋著名词人张炎称赞苏东坡这首词“压倒今古”绝非过誉。
古典诗词内涵中的宗教哲学思想和古代文化知识
对于诗词作品文化背景了解的深浅会影响到我们对文本的理解。以山水诗作例,从六朝到唐代,山水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着很多玄学知识,还有魏晋时期流行的老庄哲学,以及佛学理趣。如果要理解山水诗的意境美,不仅要关注其写景的技巧,还要初步了解老庄哲学思想以及佛教思想对于审美思想的影响,才更能够深入理解其中的意境。
山水田园是中国古代诗歌最重要的题材类型之一。中国山水千姿百态的奇观,为历代文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中国长期稳定的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又使人和自然形成了天然的联系。从南朝到中唐,是中国山水田园诗的高峰期,其审美方式和精神旨趣都在这一时期形成,并且确立了山水田园诗的基本主题,这就是表现人对大自然活跃生命的深沉体悟,向往回归自然的淳朴和纯真。这种天人合一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就与这一时期老庄思想和禅宗的发展有关。
盛唐山水诗的特色之一是具有空静的意境美。这种审美观照方式和禅宗信空的观念是有关系的。“澄怀观道,静照忘求”是中国山水诗一种独特的审美观照方式。澄怀观道,东晋宗炳说,“老疾将至,名山恐难遍睹,唯澄怀观道,卧以游之。”我又老又生病,不可能爬遍那些名山了,只能躺着让自己的情怀意念变得非常清澄,观察自然存在和变化的规律。静照忘求:王羲之曾说“争先非吾事,静照在忘求”,意为如果在深沉静默的观照中忘记一切尘世的欲求,甚至忘记自己的存在,这样就能够达到心灵和大自然的变化弥合为一的境界。这种静照实际上是融合了道家和佛家的“虚境”和“灵鉴”。这种观念在东晋被转化为一种审美意识。支遁的诗句“寥亮心神莹,含虚映自然”,则是对“静照忘求”的进一步说明。意思是说当人的心灵变得特别清澈透明的时候,就会像一面晶莹的镜子照出完整的自然。由“澄怀观道”而获得的一种空明清澄的意象,几乎就成为早期山水诗的共同特点,而且一直延续到盛唐,这就是中国山水诗为什么特别推崇晴朗明净美的一个深层原因。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