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习近平对扶贫工作的三个精彩比喻

感悟习近平对扶贫工作的三个精彩比喻

众所周知,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善用诗文典故,也常用形象的比喻生动阐明治国理政之道。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就以“绣花”比喻脱贫工作。笔者梳理了一下,2015年以来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对扶贫工作有三个精彩比喻。

比喻之一“绣花”2017年3月,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要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要继续选派好驻村干部,整合涉农资金,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大家知道,绣花必须凝神静气、心无旁骛,一针一线都不可马虎,才能绣出活灵活现的图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要像绣花一样足够精细、下足功夫,才能实现真扶贫、真脱贫。只有拿出“绣花”的精神,才能把有限的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做到分毫不差、精准滴灌、提高效益;只有拿出“绣花”的精神,才能在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比喻之二“手榴弹炸跳蚤”2015年3月,习近平在全国两会上说,坚持精准扶贫,不能“手榴弹炸跳蚤”。有些地方拿着国家大笔扶贫资金,在贫困县修建“长安街”,到贫困乡镇盖起“天安门”,美其名曰“新农村建设”。其实,这是政绩观出现了严重偏差,亟待整改。是啊,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曾说过,他花时间最多的工作是扶贫,他心中最牵挂的是困难群众。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关键在精准。试想,如果没有对贫困村、贫困户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持、动态化管理,精准扶贫如何能够做到?识别不精准的扶贫,老百姓有个形象的说法叫“高射炮打蚊子”,与“手榴弹炸跳蚤”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仅浪费资源,而且使扶真贫、真扶贫失去方向、失去着力点,犹如雾里看花——哪怕国家投入再多的资金,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相反,正是坚持精准扶贫,防止了“手榴弹炸跳蚤”的情形,我们的扶贫工作才取得了让世界为之惊叹的巨大成就:2013年至2016年4年间,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都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556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下降5.7个百分点。

比喻之三“盆景”2015年3月,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贫困地区各级领导干部要立下军令状,好干部要到扶贫攻坚一线经受磨练。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按照“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全国所有贫困人口都要脱贫,所有贫困县都要摘帽,这既是底线任务,更是一场啃硬骨头的攻坚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而要尽快补上这个短板,就非得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功夫。偏离了“精准”的扶贫,与“盆景”何异?“盆景”有哪些表现?即脱贫工作弄虚作假、华而不实、玩数字游戏,实际上是政绩观和作风上出了偏差。偏离了“精准”的扶贫,极有可能异变为“数字脱贫”——这不仅与中央倡导的实事求是精神格格不入,还会对扶贫工作造成严重危害。对扶贫脱贫工作中误国误民的“盆景”,要人人喊打。用习近平的话来说,杜绝盆景就是“要把数字誊清见底,排除水分,挤干水分,虽然你们拿出来的这个数字好像不太好看,但是我觉得实际上很好看,它是一个光明磊落的数字。”

还记得在2017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说,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言必信,行必果。从习近平对扶贫工作的三个精彩比喻之中,可以读出“治扶贫若烹小鲜”的智慧,更能够读出对扶贫工作的严实要求,以及蕴藏在背后的民生大爱之情怀。各级各部门和党员干部要拿出“绣花”精神,防止“手榴弹炸跳蚤”、栽“盆景”,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扶贫工作要能够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作者单位:四川省沐川县委办公室)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QQ交流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 522415122。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