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个专利、160多篇论文、10多部教材、2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陕西理工大学三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李新生将全部的心血倾注于陕西省汉中市的秦巴山区深处,致力于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他的科研成果间接创造经济效益近百亿元,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2017年1月,李新生荣登“中国好人榜”。
一人、一杖、一蓑衣,他用三十余年的时间扎根茫茫秦岭,致力于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一心、一意、一奉献,他将全部的心血倾注巍巍巴山,间接创造了近百亿元的经济效益。他就是陕西理工大学三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李新生。
李新生(右一)致力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扎根秦巴山区三十余年,图为李新生在做实验。图片来源:陕西省文明办
陕西理工大学座落于陕西省汉中市附近的秦岭、巴山之间,这里虽然地方偏僻,但却有着丰富而独特的生物资源。但是长期以来,这些资源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李新生在接任陕西理工大学生物系主任后,对秦巴地区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他说:“我们这里地方虽然偏僻,但是胜在具有资源优势。我们要像游击队一样,善于打小仗、细仗,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李新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带领自己的团队,紧紧瞄准秦巴山区的生物资源,在科研立项、发明专利、产学研合作等方面侧重于学科应用,力促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这一坚持,就是三十余年。
李新生(左)紧紧瞄准秦巴山区的生物资源,广泛开展实地考察,图为李新生在田间地头进行调研。 图片来源:陕西省文明办
陕西省汉中市洋县盛产黑谷,早在1980年就建成了黑米酒厂。但是酒厂的工艺水平一直不高,再加上企业的营销手段一直不对路,一度处在倒闭的边缘。李新生得知情况后,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黑米色素分离纯化及机械化生产技术”转让给酒厂,并组成科研团队对酒厂进行生产指导。得到技术后,黑米酒厂的产品质量终于提高了,一下子销路大开,一个厂子就这样被救活了。
李新生(左二)在科研立项、发明专利、产学研合作等方面侧重于产业化研究,图为李新生在企业进行现场考察。图片来源:陕西省文明办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