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教育研究(2)

创新人才教育研究(2)

二、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综合培养

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和培养是一件关乎国家发展、民族兴旺的大事情。在1月13日召开的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家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排斥卓越”、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要“深入实施‘拔尖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计划’和系列卓越人才计划”。这对于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走过30多年风雨的超常教育无疑是一种极大的鼓励和鞭策。

研讨会上,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国家英才计划负责人徐延豪对国家拔尖人才计划做了介绍及重要指示。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院党支书记、副院长尹民教授做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人才培养报告》,对中科大少年班的发展历程,经验教训,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了全面扼要的介绍。

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做了精彩演讲,他指出:“中国需要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创新人才,并不局限于科学家和企业家。这些人才不能依赖同一种教育模式,也不能从同一类教育机构中走出。创新人才的教育,需要创新的人才教育。创新的人才教育,一是需要创新的教育模式,二是需要创新的教育机构。”

科技部原副部长、参事刘燕华在讲话中强调:“公平不等于均等,均等并不一定公平。教育公平与卓越教育不是对立,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融通。这样才能实现百花齐放和百鸟争鸣的生动局面。”

刘彭芝校长介绍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人大附中30多年开展超常教育实验研究的情况,指出超常儿童是拔尖创新人才的一座潜在宝库,超常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拔尖创新人才需要早期发现、早期培养,需要形成小学中学大学贯通的培养体系,需要从国家层面加以政策保障。

最后,人大附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基地的负责人和教师学生进行了精彩汇报。早培基地成立于2010年,通过一系列深度改革,至今已取得一系列成效,几位早培班学生就自己所做的公益活动、科研项目等进行的介绍赢得与会人员由衷的赞叹。

三、人大附中、人大附中联合总校积极探索、创新教育帮扶模式

刘彭芝认为:人的生命有大小之分。小生命,蕴含在自己的身体内;大生命,则体现在人群和社会中。一所学校的生命也有大小之分。一所优质学校的校长,应该具有忧国忧民的教育情怀,帮助更多的薄弱学校提高水平,努力实现一所学校社会责任的最大化。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15年来,无论是担任人大附中校长还是人大附中联合总校校长,她始终将推进教育均衡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2002年,刘彭芝带领人大附中迈出了教育帮扶的第一步。15年间,从河南、宁夏、四川、贵州等省(自治区)的老少边穷地区到北京远、近郊及市区教育薄弱区域,人大附中先后派出了二十多支优秀团队帮助二十多所学校提高了办学水平,并先后接收了近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留学生”;人大附中主导的“双师教学”项目已惠及重庆、内蒙古、河北、江西、甘肃等省(区)市200多所学校;人大附中发起成立的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已使全国70多万名师生受益。在十几年的实践中,他们探索出了名校集团化办学、远程资源共享多种成熟的帮扶模式。鉴于人大附中的突出贡献,2014年10月,该校被国务院扶贫办授予“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这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唯一获此殊荣的普通中学单位。

人大附中名校集团化办学是基于十几年的教育帮扶成果自然而然形成的。刘彭芝校长说: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优质学校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最有效、最可持续的方式,就是在区域内帮助周边的薄弱校提升办学水平,“孵化”出更多的优质学校。

从2003年起,人大附中通过合并接收、委托管理、承办新建校等,将周边的10余所薄弱校纳入了人大附中的办学体系,并向这些学校派出了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将先进的办学经验、教学方式等带到了那里。为了实现对这些学校的统筹管理,2012年9月,成立了人大附中联合总校,为优质教育资源的持续辐射和共享,进一步提供了体制、机制上的保障。目前,在联合总校体系内,仅北京的成员校就有人大附中分校、人大附中第二分校、人大附中朝阳学校、人大附中朝阳分校、人大附中朝阳实验学校、人大附中实验小学、人大附中西山学校、人大附中翠微学校、人大附中通州校区、人大附中丰台学校、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等10余所。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些学校已迅速发展为优质校或成长中的优质校。

在人大附中联合总校教育帮扶实践和“双师教学“汇报会上,刘彭芝校长表示,人大附中和人大附中联合总校将沿着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探索之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让更多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让更多的老师成为优秀教师,让更多的校长成为优秀校长,让更多的学校成为人民满意的学校。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