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乙:北京藏字的石碑传承着中华文化的经脉(5)

舒乙:北京藏字的石碑传承着中华文化的经脉(5)

北海的三座刻藏字石碑

北海北岸是藏传佛教皇家寺庙最集中的地方,一共有五座,依次由西北角向东数:小西天(又称极乐世界)、万佛楼、阐福寺、大西天经厂(又称大圆镜智宝殿)、西天梵境(又称大西天)。这五座喇嘛庙过去个个精彩,高大宏伟,辉煌灿烂,豪华壮丽。除了阐福寺和大西天经厂之间夹着一个“快雪堂”之外,北岸简直是一个庞大的喇嘛庙博物馆群。现在五座中仅有两座较为完整,它们是最东边的大西天,和最西边的小西天。阐福寺主体和大西天经厂主体在1919年被袁世凯时期的一场大火烧掉。大西天经厂遗址后改为北海体育场,后又划出北海,成了另外一个单位。万佛楼于1975年被错误地拆除。阐福寺遗址和万佛楼遗址1979年被辟为北海植物园。只有万佛楼前的《万佛楼瞻礼》诗碑依然存在。

这组北岸建筑有三大特点,一是其中五分之三是乾隆时期为皇太后过生日而建;二是每组建筑前面都有漂亮而独特的“前脸”,建筑时间不同,但搭配合理,大西天前有琉璃牌坊,大西天经厂前有九龙壁,阐福寺前有五龙亭,也是个个闻名天下;三是带藏文的石碑最集中,因为它们是藏传佛教喇嘛庙中的石碑。

《万佛楼瞻礼》诗碑是所有北京刻有藏文的石碑中最大最漂亮最有气派的一座。

万佛楼是乾隆皇帝为母亲八十大寿而建造的,头一年正值乾隆本人六十大寿,万佛楼有庆祝双生日的意思,所以万佛楼盖得极其讲究。万佛楼是一座三层的高大殿堂,底层有金佛4956尊,中层有金佛3048尊,两者均取八的倍数,寓意庆八十大寿,上层有金佛2095尊,取皇帝有“九五之尊”的典故,三层共有金佛10089尊,故名“万佛楼”。乾隆皇帝曾下令文武大臣和封疆大吏各造金佛一堂,大的金佛188两8钱,小的58两,也都扣八十大寿的含意,是集资而来的产物。前后用了十年的功夫来征集。这一点乾隆石碑的文字中写得很清楚,叫做“数计万因资众举”。

可惜,这些金佛均被侵占北京的八国联军中的日本部队抢夺得一光二净。

万佛楼碑亦是方碑,体量很大,顶蓋和基座硕大,雕工极其复杂,层次很多,不愧是一件大型石雕精品。

现在石碑已由万佛楼前原址移至小西天的南侧,靠近北海岸边。

碑南侧为汉文,西侧为藏文,北侧为蒙文,东侧为满文,字迹依然很清楚。从它目前所在位置上看,此石碑可能是参观人数最多的,其“四种文体”会给人们留下强烈印象。

北海北岸的第二块带有藏文的石碑在大西天的北部,即西天梵境的后院,现在这个后院是被隔离开的,没有对外开放,由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占用。这座后院里有两件宝贝:一是高大雄伟的琉璃阁,二是七佛塔碑亭。

七佛塔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塔,造型和内容都是堪称一绝的,天下没有第二份。它也是乾隆时期的文物,建于1777年。它是源于六世班禅进贡的七佛。“七佛”是怎么回事,乾隆皇帝闹不明白,问僧人也不知所以,最后询间了在京的总理蒙古喇嘛教教务的国师查嘉大师,又查阅了多部佛经,才考证出来。原来佛教在印度有七佛,于是,乾隆皇帝就写了一篇论文,把这七佛都叫什么,姓什么,是属于什么部族,父亲是谁,母亲是谁,徒弟是谁,儿子是谁,都一一写明,而且教人都一一刻了像,共七幅,刻在七块石板上。加上他本人这篇论文,用四种文字刻在第八块石头上,组成一座塔。塔的框架是木质的,石板镶嵌在木框中,塔基是石头的,整合起来组成一座空心的八角形塔,塔外面再加盖一个很大的漂亮亭子,叫做“七佛塔碑亭”,原来是属于大西天(西天梵境)的重要组成部份。

有乾隆文章的石板上由右起依次是汉、藏、蒙、满四种文字,竖写,汉字有蚕豆般大小,楷书,是乾隆御笔。

依逆时针方向,塔上排列那七幅佛像,看到最后,才出现释迦牟尼佛。这和想象的大不一样,甚感奇怪。但乾隆有解释:“第一毗婆尸佛种刹利,第二尸弃佛,第三毗合浮佛种刹,以上三佛为过去庄严劫佛;第四拘留孙佛,第五拘纳舍牟尼佛,第六迦叶佛,第七释迦牟尼佛,以上四佛为现在贤劫佛。”有根有据,排座不能错。

说到释迦牟尼佛,乾隆写道:“第七释迦牟尼佛,种刹利,姓瞿昙,父净饭王,母大清净,居舍卫城,神足二,一名舍利佛,次名目犍侍者名阿难,子名罗目侯罗。”

这可能是关于释迦牟尼佛最有权威性的“人事档案”了,真是大开眼界。

七佛刻得很纤细,画面也很丰富多彩。最顶端刻有四小块文字说明,右起依次是汉、满、蒙、藏。背景必有树,树上必有果子,树种各不同,佛的双手必有物。释迦牟尼佛的手中是一个大桃子,手心脚心都有花。每尊佛左右各有弟子像,都是两人,弟子像底下还各有四个人像,所有佛和弟子下面都用小号的藏文刻着名字。画面所有的空地也都充满了很写实的东西,如小羊,小鹿,小花,小草,石头,流水等等,看得出是下了功夫描绘的。画面和文字是完全吻合的,这都是人,不是神,是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只是他们都得了道,成了智者。

这种原教意的东西看着很亲切,不觉胸中升起暧暧的亲和与敬意,觉得这种佛像既是学问,又是历史,还是艺术,顿时对佛教教义有一种全新的亲近感和信任感。

这座宝塔确实不能完全开放,它经不起世俗的任何触摸和不敬,但全部封闭起来也不大妥,还是要让大家知道,这里藏着一座稀世珍宝,要适当介绍,一年哪怕开放十天半月,限量参观,也不辜负它的存在和传世。

北海琼华岛永安寺中还有一座大型方石碑,叫做《白塔山总记》,也是乾隆御笔,南为汉文,西为藏文,北为蒙文,东为满文,在中轴线的右侧,有亭子保护。外国的景点一进门一般都有接待中心,免费发放旅游简介;我们这里,老祖宗有大石碑,这个旅游简介可是不简单,是皇帝本人写的,很详细,很准确,头头是道,还有藏文、蒙文和满文,多棒!

五处六块

第一处第一块:碧云寺里有一对石碑,立在碧云寺金刚宝座前方左右两侧。石碑各有一座石头亭子罩着,规格挺高。此碑叫《御制金刚宝座塔碑》,右侧是汉、藏两种文字并列的。左侧同样的一亭一碑,则是蒙、满两种文字并列的。

金刚宝座是一种源于印度的佛塔形式,在印度释迦牟尼悟道成佛的普提伽耶城曾建有一座这种形式的塔,一座方台上有五座小塔。佛教传入我国后,这种形式的佛塔也开始在我国出现。北京先后建有四座:五塔寺、碧云寺、西黄寺和玉泉山妙高寺。

北京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建于乾隆年间,碑文上说:有西僧入贡,于是下令按其图纸样式建造,在碧云寺选址,高度广度都适合。原本这种塔是供藏佛的舍利齿发的,以便后人崇奉。而建此塔则是为了显示佛的威德,人天瞻仰,佛如日当天,有神力加持,可排除一切劫难。

第二处第二块:在香山附近,在团城演武厅之南,有一块《御制实胜寺碑》,是乾隆十四年立的,记载了一段历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这块碑是另一种典型,它和宗教无关,和庆典也无关,只承载历史。

实胜寺已不存,但实胜寺碑尚存,而且完好,有华丽的碑亭庇护,虽处荒郊,亦神采奕奕。只不过上不着村下不着店,孤零零,呆在一片果树桃林中。

乾隆十二年(1747年)四川大金川土司莎罗奔侵犯邻近土司,并杀伤官军。清政府派兵攻打大金川。久攻不下,只因对方有碉可守。此时,出现了以碉攻碉之说,建议清军也筑碉。乾隆以为这是下策。回想,清初,旗人常用云梯登城取胜。于是下令在香山一带建筑石雕。选战士练习攻碉,不到一个月,练得精兵二千人,派至前方,大获全胜。于是敕建实胜寺,并在寺左右建房,驻扎新建的健锐云梯营。这就是历史上的“大金川之役”。是乾隆皇帝得意的十大武功之一。

昔日的六十余座石雕今日在香山一带只依稀可见一二,然而这块石碑却永久地铭记了这段历史。看了石碑之后再抬头向远方看那残存的石碉,历史仿佛又回到了眼前,结结实实觉得时日的悠远和缤纷。

这块实胜寺碑体量也很大,高丈余,四方,有四种文体。夕阳时分,迎着阳光的恰是刻藏文的一面,格外抢眼。

第三处第三块:《万寿山多宝塔颂》。颐和园后山原本有一大片藏式建筑,其东端有一组建筑叫花承阁,是藏传佛教寺庙,大部份毁于英法联军战火,唯独一座多彩琉璃佛塔仍在遗址上高耸于林木之中。塔下面有一座小石碑,是《御制万寿山多宝塔颂》,也是乾隆皇帝的御笔,一面是汉、满文,另一面是藏、蒙文 。这块小石碑的保护条件较差,位置也不好,需要加大保护力度。

第四处第四块:万寿寺(现首都艺术博物馆)中路第二进里有一对石碑,右侧正面为汉、满两种文字,左侧正面是藏、蒙文字,刻的是《敕修万寿寺碑记》,由乾隆皇帝撰文,由大学士梁诗正书丹,碑的背面都是乾隆的亲笔诗句。文的大意是为了庆贺其生母皇太后六十大寿,特重修明代寺庙万寿寺。万寿寺恰好位于紫禁城和畅春园之间,名字又是万寿,很吉利,故而重修,祝愿母亲万寿无疆。

第五处第五块:雍和宫里,雍和门殿和雍和宫殿之间有一块重要的大四方碑,高6.2米,每面宽1.45米,上刻乾隆皇帝的一篇重要政论文章,题目叫《喇嘛说》,并建三丈五尺高的正方形碑亭以护其碑。碑北是汉文,西为藏文,东为蒙文,南为满文。

此文篇幅较长,正文有671字(大字),注释有1489字(小字),落款19字,共2179字,都是乾隆御笔,写得工整漂亮。

此碑被称为“泄露天机”的碑,中心意思是兴黄教是为了安众蒙古。

在所有上述十五块有藏字的石碑中,此碑份量最重,意义非凡。

最重要的是下面这段话“各部蒙古,一心归之,兴黄教,所以安众蒙古,所系非小,故不可不保护之。”

乾隆指出:其祖父康熙皇帝兴黄教,兴藏传佛教,又称喇嘛教,并不是只为西藏,重要的是为蒙古。兴黄教,可以安定众蒙古部,非同小可,涉及国家兴亡大事,不可不保护。

这便是天机。

此外,此碑还有两个重点:一是对西藏僧人要赏罚分明,“皈道法之人则嘉之,悖道法之人则惩之”,对“妨害国政”者,“按律治罪”,直至“剥黄正法”,实行斩首;二是实行“金瓶掣签”制度,避免私相传袭,把决定达赖、班禅接班人选的大权由西藏地方集中到清朝中央,明确了西藏地方与清王朝的从属关系,成功地完成了西藏历史上的重大政治改革。

看,如此重大的政治举措和方针政策,都直接铭刻于石,公之于众,毫无隐瞒,真不愧是透明之至啊。

透明的石头!了不起的石头!

第五处第六块:雍和宫还有两块石碑,叫《雍和宫碑文》,在雍和宫门殿之前的广场里,西侧的是藏文、蒙文的,东侧的是汉文、满文的,是乾隆皇帝写的建喇嘛教雍和宫的经过,说的是康熙33年,1694年,此地是皇四子胤祯的府邸,1722年雍正皇帝继位后三年改为行宫,名“雍和宫,1744年,乾隆九年,正式改为藏传教佛寺院。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